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发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征性痘疹为特征。较多发生于春秋季节。传染性强,在没有免疫的羊群中呈爆发性流行,发病率高。
羊痘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最初羊群中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步蔓延至全群。病羊体温升高到40~42℃,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鼻腔流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结膜潮红,有时眼角有脓性分泌物。病羊后期高度呼吸困难、消瘦,后因衰竭死亡。最典型的症状是皮肤出现痘疹,特别是在口唇、尾根、乳房等少毛或无毛的部位。痘疹开始为红斑,1~2天后期形成痘疹,初于皮肤的表面,随后逐步扩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的半球状隆起结节,质地较硬。有时痘疹相互融合为一片大的凸凹不平的突起。随后,痘疹有两种变化。一种逐步渐变为水疱,如无继发感染,则结痂脱落。如有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疮。另一种直接结痂脱落,痂皮脱落后留下星状疤痕。
羊痘预防措施
本病的发病原因较多,在坚持自繁自养的前提下,应遵循:早免疫、早发现、早封锁、早治疗的原则。平时应做好圈舍的消毒工作,定期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而绵羊痘病的预防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严格的兽医卫生措施,加强圈舍和饲养工具的消毒,对于病、死羊待过的地方,应用3%氢氧化纳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每天2次,连续3周。而患病死亡的绵羊应做好严格的消毒,并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传染病。
2、免疫接种对于绵羊痘病常发地区,每年应定期接种一次羊痘弱毒疫苗,无论绵羊的大小,一律在羊尾内侧注射0.5mL/只,接种后一周左右,即可产生免疫力,有效免疫期长达一年。而对于未满月的羔羊,临床上常皮下注射绵羊痘活疫苗,可获得良好的终身免疫力。
羊痘治疗措施
到目前阶段,针对本病的治疗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临床上对于一些患病羊应立即隔离饲养,同时对圈舍、护理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为防止继发感染,使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般绵羊痘病的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皮下注射羊痘高免血清,注射剂量应根据发病羊的大小及病情进行调整,每次10-20mL。对于病情严重或继发感染的绵羊痘病。
1、采取对症治疗,患病部位黏膜上的病症,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5min后可用1%-2%明矾涂抹,每日2次连续5-6天。
2、肌肉注射免疫素加头孢噻呋钠,每次2-5mL,一日两次,连续3天。
3、对于病情严重者,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500mL,每日2次,连续注射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