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以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为高。传播迅速,冬季多见。
一、易感因素
⑴病猪和带毒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和鼻分泌物及呼出气体中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以及车船、用具后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感染易感猪。⑵各种年龄猪均易感,尤以2周龄内仔猪更为敏感。猪以外的其他家畜无易感性。犬、狐狸等虽可感染、排毒,但不发病。⑶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在1周内可散播到各年龄组猪群。10日龄以内哺乳仔猪大量死亡,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损失小。⑷老疫区常因猪群有抗体存在,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偏低,症状也较温和。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4-5日龄哺乳仔猪发病少,随着日龄增加(10日龄至6周龄),仔猪易感性增加,且隐性感染率很高。⑸除猪以外,猫、狗、猪场的野生鸟类及苍蝇等可能参与本病的传播。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冬季为主。气温骤变,尤为多见。⑺免疫功能低下和存在其他感染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二、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因猪只年龄不同而异,仔猪为12-24小时,成年猪2-4天。其临床特征为剧烈水样腹泻和呕吐,数日内可波及全群。各类猪发病时主要症状是:
1、哺乳仔猪:病初突然发生呕吐,继而发生剧烈水样腹泻。呕吐多发于哺乳之后。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含有凝乳块的粪便,恶臭。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稍黏稠,迅速消瘦,体温下降,常见发病后2-7天死亡,耐过小猪生长发育迟缓,出生后5日龄以内仔猪的病死率达100%。
2、育肥猪:发病率几乎为100%。突然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粪便呈灰色或黄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在腹泻初期,偶有呕吐,病程约1周,且发病期间增重明显缓慢。
3、成猪:感染后常不发病,部分猪可能表现轻度水样腹泻或一时性的软便,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4、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有些哺乳中的母猪发病时,表现高度衰弱,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严重腹泻。妊娠母猪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偶尔可见流产。
三、病理剖检。尸体消瘦,脱水。剖检,可见皮下组织干燥,胃内充满酸臭凝乳块或空虚;胃底部黏膜轻度充血,黏膜下可见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或灰白色有泡沫的液状物,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弹性降低,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四、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分离病毒和进行血清学检查。常用方法有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中和试验。应注意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鉴别诊断。
1、流行性腹泻: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季,特别是12月和1月。幼猪表现腹泻,可能有部分死亡;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和厌食,数日内可康复。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较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流行过程连续4-5周即可自然平息。应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荧光抗体和免疫电镜,可检测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原或病毒。
2、猪轮状病毒病:以寒冷季节多发,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多发于8周龄以下仔猪,大猪为隐性感染。症状与病变较轻微,病死率低。应用轮状病毒的荧光抗体或免疫电镜,可检出轮状病毒。
五、防治
1、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为减少仔猪死亡损失,促使其早日康复,可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症疗法。如让仔猪自由饮用一些补液盐类药剂,并适当应用一些抗生素,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舍的适当温度和干燥。
2、预防本病,首先要加强管理,平时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加强猪群抗体动态监测,严禁从疫区引种,尤其是晚秋至早春期间的寒冷季节,不要引进带毒猪,同时防止人员、动物和用具等传播本病。
3、对本病常在猪场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其发生:⑴妊娠母猪于产前45天和15天左右,以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经肌肉及鼻内各接种一次,可有效提高初乳抗体,使仔猪获得确定的被动免疫效果,保护仔猪度过易感期。⑵改变管理方法,实行“全进全出”制。⑶利用康复猪的抗凝血或抗血清喂服仔猪,每次10毫升,连用3天,可有效控制病情。⑷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并对全场进行彻底消毒。⑸采取综合措施,培育健康猪群,净化猪场。(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江川农场畜牧科陈艳霞;黑龙江省农垦分局江川农场兽医站韩波)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