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是鱼类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鱼类发病不像陆生动物那样易被发现,往往部分病鱼出现死亡后才会被发现,这时再治疗已经造成经济损失或难以治疗,因此鱼类疾病防治中防重于治。在生产实践中,养殖户朋友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的认知,而在鱼病防治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一:轻预防,重治疗
鱼类因生活在水中,往往发病初期不易被发现,如若巡塘不及时,喂料观察不仔细,则更难及时察觉池塘鱼病的发生。待到严重时,有些疾病用药只是杯水车薪,效果甚微。正确的做法是随时观察池塘水色、鱼类摄食、鱼类活动等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无病先防、防治结合。
误区二:盲目跟从他人,生搬硬套
很多养殖户朋友虽然知道防病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做,尤其是近几年刚刚接触水产行业的从业者,由于缺乏养殖经验,遇到病害往往仅是简单效仿周边养殖户的做法,殊不知每种疾病都有其自身特点,简单效仿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身池塘情况和发病规律对症下药。
误区三:使用抗生素防病
抗生素因有一定的杀菌抑菌效果,在鱼类疾病防治中深受广大养殖户喜爱,许多养殖户甚至在鱼塘没发病时也使用抗生素来防病,这就会导致池塘中的致病菌对该种抗生素出现耐药性,不仅影响鱼体正常生长,还会造成鱼体中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待发病时将面临无药可救的尴尬境地。正确的做法是,在饲料中添加“利多精”、“LY-生命素”等这类促消化、增强鱼体自身抵抗力的保健品,从根本上预防疾病。
误区四:随意增加用药量
养殖户朋友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往往会急功近利,为了早点治愈疾病,提高药效,随意添加用药量。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可取,且百害而无一利。各种药物的使用剂量都是经过多次试验论证后得出的,而不是随意制定的。盲目添加用药量,不仅增加用药成本,甚至危害到鱼类健康。正确的做法是,按照说明书用量和专业渔医的建议正确使用渔药。
误区五:病未痊愈,过早停药
许多养殖户朋友用药后发现病情没有出现好转或痊愈的情况,认为药物没有效果,为省成本,便停止用药,任其发展,结果造成更大的损失。其实病情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要经过一定的过程。过早停药会使病原产生抗药性,也容易使疾病复发。正确的方法是:按疗程用药,待病情痊愈后,继续巩固一段时间,再停止用药。
误区六:不分早晚、天气随时用药
疾病发生后,养殖户朋友往往心急如焚,急切地想马上用药,立竿见影,治愈疾病。殊不知,用药要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安排时间,特别是外泼类药物,使用效果与水温、溶氧、光照等密切相关。水温越高、溶氧越丰富、光照越强,药效则越强。但是水温高、光照强药物的刺激性也会加大。不同性质和作用的药物使用的时间有区别。一般建议外用药在晴天的上午或午后溶解氧充足、有风浪的时间使用;内服治疗药物在鱼类摄食最好的一餐拌料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