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锚头鳋属的一些甲壳动物寄生于鱼的皮肤、鳃、鳍、眼、口腔等处引起。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
病原:锚头鳋只有雌性成虫会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能自由生活,桡足幼体会暂时性寄生生活。我国发现的有10多种,其中常见而又危害较大的有三种: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鳙、鲢等鱼的体表和口腔;鲤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鲢、鳙、乌鳢、泥鳅等多种鱼类的体表、鳍和眼;草鱼锚头鳋寄生于草鱼体表、鳍基和口腔。
锚头鳋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雌虫寄生到鱼体上后体形发生巨大变化,身体拉长,体节融合成简状,而且扭转。头胸部由头节和第一胸节愈合而成,其上长出头角,似铁锚状,生殖季节腹部末端常挂有一对卵囊。
雌鳋产出卵囊,卵在水中经数天孵出第一无节幼体,经四次蜕皮后成为第五无节幼体,再蜕皮一次成为第一桡足幼体,此时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性第五桡足幼体寻找合适寄生的宿主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在水中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虽仍能在水中自由游动,但必须到鱼体上营暂时性寄生生活,摄取营养,否则就不能蜕皮发育,而在数天后死亡。
症状锚头鳋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6-10厘米的鱼种可发生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露出鱼体外面的虫体上带有累枝虫等原生动物,藻类和霉菌附生,当严重感染时,使鱼体上好似披着蓑衣样,从而增加了鱼体的负担,影响病毒的活动能力。例如,鳗鱼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使病鳗口腔不能关闭,无法摄食而死。鲢、鳙等鳞片较小的鱼,由于锚头鳋的寄生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因而皮肤上形成石榴子样的红斑。锚头鳋寄生于草、鲤等鳞片较大的鱼时,则使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寄生处亦出现血的红斑,但一般肿胀不明显。
诊断:用肉眼检查病鱼,发现虫体。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定虫体。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150千克。
②用不同种的鱼进行轮养。
(2)药物治疗
①在锚头鳋繁殖季节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5毫克/升,间隔一周1次,连续2-3次。
②鱼种放养前进行检查,发现有锚头鳋寄生时,用高锰酸钾浸洗后再放养,浓度为20毫克/升,水温在15-21℃时,浸洗1.5-2小时。
③当池塘有虾,可采用内服消食百虫清,将药物添加饲料中,每100千克饲料添加100克制成药饵投喂,连续3天为一疗程,投喂2-3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