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草地生产力较高,在饲草充余的6~9月份,大多人工草地是用来调制成青干草,其加工技术主要采用:田间晒制法:其特点是先平铺曝晒,后小堆干燥。即牧草在收刈后,在原地或附近干燥地段摊开曝晒,每隔数小时加以翻晒,待水分降至50%左右时,就可堆垛成1米高的小堆,让牧草在小堆内风干。天气晴朗时,清早刈草摊晒,傍晚就可堆垛。天气恶劣时,小草堆外面最好盖上塑料布,以防雨水冲淋,待天气晴朗时再倒堆翻晒,直到干燥为止。草架干燥法:就是搭若干草架,当牧草在田间干燥半天或一天,水分降至45%~50%时,将牧草上架。由于草架中部空虚,可以流通空气,有利于牧草水分散失,大大提高牧草的干燥速度,减少各种营养物质的损失。堆放牧草时,应自下而上地逐层堆放,草的顶端朝下,最好打成草束往草架上搭放,最低层的牧草应高出地面20~30厘米,草层厚度不宜超过70~80厘米。上架后的牧草应堆放成圆锥形或屋顶形,力求平顺,减少雨水浸渗。草架可用树干或木棍搭成,也可采用铁丝搭成三角形或长方形。架的大小由收获场的大小和牧草产量的高低决定,可大可小。发酵干燥法:此法是介于调制青干草和青贮料之间的一种特殊干燥法。其原理是风干了的牧草(含水量50%左右)经过堆积,牧草本身细胞的呼吸热和细菌、霉菌活动产生的发酵热在牧草堆中集蓄(有时草堆温度可达70~80℃),同时借助通风将牧草中的水分蒸发使之干燥。因这种方法使牧草营养物质损失较多,故此法多用于雨天等万不得已之时。其技术要点是:将刈割的牧草在地面铺晒或在草架上风干,使新鲜的牧草凋萎,当水分减少至50%时,再堆成3~6米高的草堆,堆积时应多践踏,力求紧实,使凋萎牧草在草堆上发酵6~8周,牧草逐渐干燥而成棕色干草。为防止发酵过度,每层牧草可撒约青草重0.5%~1.0%的食盐。青干草的堆垛和贮藏:青干草调制成后,必须及时堆垛和贮藏,以免散乱损失。堆垛贮藏的青干草水分含量不能超过l8%,否则容易发霉、腐烂。另外,草垛应坚实、均匀,尽量缩小受雨面积。青干草宜贮在专门的棚舍内。但生产上因青干草贮存量大,多是露天堆垛。垛址宜选择地势平坦、干燥、排水良好且离畜舍不远的地方。垛底应用石块、木头、秸秆等垫起铺平,高出地面约40~50厘米,四周挖沟排水。草垛多采用圆形和长方形,应由下向上逐渐扩大,至顶部时又逐渐收缩成圆顶,形成下狭、中大、上圆的形状。草垛圆形一般直径4~5米,高6~7米;长方形一般宽4~5米,高6~7米,长8~10米。草垛堆积先在垛底中部放置30~60厘米高的石块,分层进行,每层由外往里摆放牧草,使之成为外部稍低,中间隆起的弧形,每层约30~60厘米厚。草垛堆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扩大和收缩,以至成圆顶。堆成一段后,再向前移动,直到草垛全部堆成。一般可用干燥的杂草和麦秸覆盖顶部,并应逐层辅压。垛顶不能有凹陷和裂缝。草垛顶脊必须用草绳或泥土封压坚固,以防大风吹刮。
(来源:河南省畜牧业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