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冰冻雨雪天气的水产养殖管理

时间 : 11-07 投稿人 : 忆梅 点击 :

持续的冰冻雨雪天气使得养殖水面形成乌冰,造成冰下水体缺氧,从而导致越冬鱼类大量死亡;持续的阴雨低温天气,容易对苗种生产造成影响,导致鱼卵的孵化率、受精卵低,从而导致出苗率低下,还易使水质恶化快,病害频发,导致养殖产量低。因此,应采取措施降低冰冻雨雪灾害天气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冰冻雨雪天气的水产养殖管理 | 养殖技术大全

冻伤死鱼无害化处理技术

冰冻雨雪灾害容易造成鱼类大量冻伤冻死,为防止病原传播及污染养殖水体、预防处理不当对公共环境卫生造成的危害,必须对大量冻伤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

清捞:及时捞出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以防病原滋生,造成养殖水体污染。

深埋:冻伤死鱼可集中后做深埋处理。掩埋应选择远离水源、河流、养殖区和居住区的地点。首先挖一深坑,掩埋时先在坑底铺垫3厘米厚生石灰,然后将冻伤死鱼置于坑中,最后撒一层生石灰,再用土覆盖,与周围持平,覆盖土层厚度应不少于0.6米;如果出现疑似疫病或其他不正常的情况,需将死鱼焚烧,再覆盖厚度大于2米的土层;填土不要太实,以免尸腐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掩埋后应设置清楚标识。

发酵:冻伤死鱼可以选择远离水源地、河流、养殖区域等地点进行发酵处理。首先挖一发酵坑,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土上,将冻伤死鱼置于坑内,上用塑料薄膜密封,用土覆盖,发酵后可做农业用肥。

水体消毒:发生冻伤死鱼的养殖水体排放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后,方可向自然水域排放。

消毒方法:清塘时用漂白粉(含有效氯25%)全池泼洒。

工具:用漂白粉消毒杀菌打捞、运输、装卸工具。

消毒方法:用漂白粉(含有效氯25%)溶液喷洒或浸泡。

南方地区鱼类越冬抗雪减灾技术

冬季严寒、大雪季节正是渔业生产捕捞上市的旺季,也是温室越冬品种安全越冬的关键时期,采取综合技术措施确保水产品安全越冬是渔业生产抗雪减灾的重要环节。

根据天气情况加强值班,及时了解雪灾预警信息,做好防冻防压塌工作。

做好养殖保温设施的维护工作,防暴风雪和降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扫除积雪防止温室、大棚倒塌,确保人员、养殖鱼类和养殖设施安全,确保养殖品种安全越冬。

加固修复设施,对压塌的生产设施及时修复;对压弯的钢架大棚等要增加支撑,确保不再变形;损坏棚膜要尽快补换。

对设施养殖鱼类加强供热保温。保温措施:可增加内保温层,方法是用双层塑料薄膜加强温室保温效果;加强供热能源的储备,增强供热能力,保障正常供热;增加加热板等辅助电加热设施以提高水温;锅炉备用加热应对恶劣天气。

增强增氧效果,避免缺氧和水质恶化造成鱼类窒息死亡。(1)预防池塘结冰技术:在还没有结冰的池塘,每亩水面配置1.0千瓦以上的叶轮式增氧机,24小时不间断开启增氧机,可有效预防结冰。(2)结冰池塘防缺氧技术:如果池塘已经结冰,而且因上面覆盖雪层导致不透明,可将池塘四周3米范围内的冰砸破,让光线透入水中,可防止鱼虾缺氧。

抓紧捕捞上市,充分利用捕捞、交通运输工具,抓紧起捕上市,避免因雪灾造成水产品压塘损失。

北方地区鱼类越冬抗雪减灾技术

入冬以后罕见的冰雪恶劣气候,容易导致北方池塘鱼类越冬水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乌冰现象,所谓“乌冰”,是指在初冬水体尚未结冰时,遇到降雪天气,水面上漂浮着没有溶化的雪花,这时如果天气突然变冷,水温迅速下降,水和雪混合在一起,将越冬水面结成一层不透明的冰。“乌冰”容易导致养殖水体缺氧,因缺氧导致的死鱼事故时有发生,对渔业安全越冬造成巨大威胁。

对于乌冰池塘,只能采取机械增氧和药物应急。机械增氧可采取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池塘内部循环倒水增氧、引取河水和大水面水补水增氧、取含氧高的临近池塘水补水增氧等。采用机械增氧要注意时间不可过长,导水量不可过大,尽量防止鱼类的应激反应。使用化学增氧剂向池中快速、高效地增氧,以应急需要,效果较好,但因成本较高,只能用于抢救时使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增氧灵等化学药物进行增氧。强氧净水剂是目前常用的很好的化学增氧剂,其他常用化学增氧化剂有过氧化钙、过硼酸钠、过碳酸钠,过氧化氢等,以备应急时使用。采用化学药剂增氧时必须注意用量适度,不可过多,以免引起对鱼体的危害。

为减少乌冰对池塘养鱼造成的危害,平时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定期对越冬池水的溶氧量进行检测:要保证每周检测一次,临近春节期间要每三天检测一次,春节过后要每天检测一次。对溶氧低于5毫克/升的水体要每天检测一次。

溶氧降至3毫克/升时应及时采取增氧措施

(1)生物增氧:有条件的地方破除乌冰,重结明冰,采取生物增氧方式。破除乌冰面积要占池塘总面积的1/3以上,保证水下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产氧;重新结明冰后要及时扫雪。

(2)机械增氧:在采取机械增氧时应定期监测溶解氧和水温,当溶氧含量达到3毫克/升以上时应停止增氧,当水温降到2℃以下时,应立即停止注水,以免越冬鱼造成应激反应。

(3)注水增氧:有外来水源的池塘,可采取定期加注溶解氧较高的新水增氧,如临近池塘水、江河水等。如水源水溶氧较低可提高行程和落差,提高含氧量后再注入池中。

(4)化学增氧:对于缺氧严重的水体,可采用化学增氧的方法,局部泼洒过氧化物等速效增氧剂。但因药物价格较高,同时对水质影响较大,不宜长时间和大量使用,应作为短期急救措施,再采取其他补氧方法。

加强疫病监测,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1)加强灾后疫病监测,提高防病意识;加大非抗寒品种的突发性、暴发性疫病的监测,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

(2)将防治疾病落到实处。一是要及时捞出低氧造成的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尽量避免养殖鱼类的应激反应,减轻死亡情况;三是适当使用水质改良、调控、消毒物质和治疗疾病药物,降低养殖鱼类的死亡情况;四是购置食盐、生石灰、高锰酸钾等消毒药品,冰雪融化后对养殖鱼类进行消毒处理,提高应对能力;五是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鱼类机体的抗性及防御能力。

(3)防止水霉病发生。水霉病是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上的常见疾病,容易造成大量鱼体死亡,危害特别严重。

水霉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一般为13℃~18℃,但不同菌株略有不同,有的菌株甚至在水温30℃时还可生长繁殖。此外,其孢子在自然水体环境中也广泛存在,对不良环境耐受能力极强,完全没有水霉菌的养殖水体环境是不存在的,一旦有合适的寄生条件,就会在鱼体伤口上寄生,引起水霉病。由此可见,冰雪强冷天气虽然造成水温大幅度降低,可能导致水霉菌难以生长繁殖,甚至死亡,但其游动孢子依然在养殖水体中大量存在,因此暴发水霉病的病原因素依然存在。

温度在短时间内剧烈变化是影响水霉感染的重要条件,它强化了水霉对鱼体的感染强度和速度。寒潮暴雪等强冷天气极有可能造成大宗淡水鱼类呼吸不畅、免疫力下降、机体损伤等,从而增加了水霉菌侵染鱼体的机会,提高了水霉病暴发的风险。因此,冰冻雨雪天气来临时,需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防止水霉病的发生:①加强鱼类的防寒保暖、防冻防伤工作,加固越冬鱼塘上风处的防寒挡风棚等设施或在池塘中撒稻草,阻止池水上下对流,防止水温急剧下降;②加强鱼类秋季培育,投喂高质饲料,增强越冬鱼类的体质,增强鱼体的抗病力;③密切注意观察越冬池有无渗漏,若发现冰面塌陷,应及时补水;④经常测量溶氧,注意越冬池水体的溶氧变化,可以5天~7天测量1次,春节前后1天~2天测1次,以便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如可在冰面上打冰眼,将增氧机固定在冰眼上进行增氧;⑤经常清扫冰面上的积雪和灰尘,保持冰的透明度,提高透光率,以促进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⑥塘内出现死鱼时应及时清理、消毒和掩埋,以免污染养殖水体与水霉菌在伤口上滋生;⑦在寒潮来临前和融冰后待气温平稳回升,尤其当水温达到5℃时,要及时采用杀菌消毒药物进行全池泼洒,同时改善水质,抑制水霉菌的生长繁殖;⑧对已经暴发水霉病的池塘,要做好隔离工作,防止水霉病的蔓延,同时用水霉病防治药物等进行治疗。

(来源:中国渔业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