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鳅养殖?
1、泥鳅苗放养
在放养前需要进行选种,尽量现在体质健壮、无病无壮且有活力的幼苗,每个池塘中的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便于以后管理。在幼苗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浸洗消毒,可以采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一般密度为每平米放养幼苗2-3斤左右。随着放养量的增加,体重增重,池塘水可以加深到50-70厘米。
2、使用方法
在泥鳅幼苗放养后半月后,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的补喂一些鱼粉、豆饼以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夏季泥鳅生长到5厘米长势,改喂全价配合饲料。投喂量不宜过多,宜在泥鳅2小时内吃完为好,投喂是要将饵料投放到食台附近。
3、水质调节
泥鳅的养殖水质以黄绿色危害,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7-8月份水位保持在80厘米以上,一旦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隔10天换水1-2尺,每次换水三分之一左右。
4、到管理
泥鳅养殖大棚在冬季或早春的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取下塑料棚覆盖的稻草,其余时间可以将稻草覆盖在棚上保温。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可以在池塘总种植水生植物遮阳,秋季和晚春再把薄膜改善,晚上用稻草覆盖。
怎么养殖泥鳅?
泥鳅肉质细嫩,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品质非常好的食材和药材,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从市场上来说,养殖的泥鳅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品种、台湾泥鳅等,也有野生捕捞的。由于野生泥鳅资源越来越少,难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人工养殖就很重要。
泥鳅养殖的难点,首先是苗种问题。前些年,本地泥鳅苗种主要是野生捕捞,也有人工繁殖的,但总体的特点是质量参差不齐,成活率没有保障。这是因为泥鳅人工繁育苗种及技术还没有大面积普及。另外,本地土著泥鳅没有经过驯化,在摄食习惯上不利于养殖。
从养殖角度讲,泥鳅苗种可以选择台湾泥鳅。台湾泥鳅个体大,生长快,能浮出水面摄食,不钻土,对养殖生产非常有利。在养殖时,为了充分利用饵料,也可以混入少部分本地优质泥鳅苗种。
第二个难点是疾病。对于种、养殖来说,这都是问题。养殖业的传播感染途径更快,造成的损失也可能最多。泥鳅的鳞片细小,容易受到擦碰伤,既而再感染其他疾病。泥鳅一旦得病,也会像其他养殖鱼类一样难治疗,因为水体毕竟是个大空间,而用药的效果又会受到水体、鱼体质的影响。
所以,疾病贵在预防。平时注意养护水质和底质,疾病流行期间严格消毒,定期投喂药饵。
第三,做好防逃和防敌。单以台湾泥鳅来说,由于其有浮上水面游动、摄食的习惯,很容易受到水鸟等敌害的捕食。不要小看水鸟,它们会捕完一塘子的泥鳅。所以,养殖台湾泥鳅要设置防鸟设施。另外,本地等品种具有逃逸性,大雨时节要特别注意雨水反灌。
买回来的泥鳅放多少水养合适?
养殖泥鳅的水应保持在100cm至150cm,除了水深之外,还需要在水底加入适当的淤泥,淤泥的厚度要在15cm至20cm。放养之前将池塘用生石灰消毒,保证泥鳅养殖的健康。
1000条泥鳅需要多大的水体才能养活?
一般在一米到一米五水深即可。因为水在这个深度时,水中温度较适宜,不高也不低,比较稳定。太深太阳晒不透,比较凉,太浅太阳一晒就水热,也对泥鳅有害。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并不是说没有要求,泥鳅池水质要求总体如下:“肥、活、嫩、爽”,水的pH值在6.5-7.5之间。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除了要有足够的水量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水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含适量的溶解盐类;溶氧丰富,几乎达到饱和;含适量植物营养物质及有机物质;不含有毒物;pH在7左右。
泥鳅的生长好坏和水中溶氧量呈正比,水中溶氧量高时,泥鳅摄食旺盛,泥鳅的耗氧量也随着增加,新陈代谢随之加快,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泥鳅池塘pH值为9.4,如何处理?
泥鳅池塘pH值为9.4,如何处理?
在水产养殖中对产量及水产品健康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应是塘里的水质变化情况,水质不好时别说提高产量,能够保证塘里的鱼虾不出大问题都很不错了。因此在水产养殖中才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那么在养殖泥鳅时,泥鳅池塘的水体PH值为9.4,这种情况要如何来处理好呢?
对于这种情况踏火个人建议要先找出水体PH值过高的原因才行,要不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正常来说水中的一些绿藻、蓝藻过多时水中的PH值最易出现过高;同时塘里用过生石灰之后也易出现PH短时间内过高的情况,如是用生石灰引起的这种问题不是很大,时间一长水体PH值会慢慢下降;另外还要看一下你测试PH值的时间点,正常来说睛天的中午是PH值最高的时候,这时水体表层的PH值为9.4时则还勉强可以接受,但要是早上或阴天时的PH值达到9.4之后则是相当危险的,这种情况则要及时来处理才行,个人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水质。
对于水质过老的塘口可以先适量换水,将塘里过多的藻类放掉一些之后,可以让水中体的PH值在短时间内出现下降,特别是水源PH值正常的情况下效果很不错,连续换水几天之后基本上可以恢复正常。
如果是因塘里的藻类过多引起的,则除了换水之外可以在塘里用一些芽孢之类的来调水,这样通过改变塘里的藻类种群也会让水体PH值慢慢降下来,但要是蓝藻这些过多,甚至出现水华的情况,则除了用益生菌之外最好是用些有机酸来解毒,将死掉的藻类直接分解掉,要不泥鳅很易误食死藻而引起死亡。想效果更快的则可以在下风口用漂白粉先将藻类杀死一部再解毒也行,但之后还是要用一些益生菌来平衡水体的生态系统,要不等藻类再次过度繁殖时水体PH值还是会升高。
以上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仅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