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地榆炭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 10-20 投稿人 : 华灿 点击 :

地榆又叫什么?

地榆又叫黄爪香。是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纺锤形粗壮跟,短柄小叶,紫红色花瓣,果实包藏萼筒内。一般春夏季采集嫩苗、嫩茎叶或花穗,用沸水烫后换清水浸泡,去掉苦味,一般用于炒食、做汤和腌菜,也可做色拉,因其具有黄瓜清香,做汤时放几片地榆叶更加鲜美;还可将其浸泡在啤酒或清凉饮料里增加风味。

地榆炭的功效与作用,地榆又叫什么 | 养殖常见问题

地榆叶形美观,其紫红色穗状花序摇曳于翠叶之间,高贵典雅,可作花境背景或栽植于庭园、花园供观赏。

崩漏怎么才能尽快止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又简称“功血”或“宫血”,可分为无排卵型功血和有排卵型功血两种。前者多属于中医学的“经期出血”范畴,后者多属于中医学的“崩漏”范畴。也可将二者统称为“崩漏”或“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不调”等。

无排卵型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是此病的主要特点。有排卵型功血多见于育龄妇女,多由于卵泡及黄体发育或萎缩异常所致。上述两种类型的功血,均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紊乱有关,常可导致贫血、生殖道感染、不孕和流产。

中医认为崩漏是由肾气不足、血热妄行、气滞血瘀等原因所造成。常用清热凉血、止血补血的办法给予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一、主要表现

(1)无排卵型功血的具体表现是,阴道出血不规则,经期长短不一,出血时多时少。有时也表现为在短暂停经后阴道大量出血或类似正常周期的阴道出血。此类患者多无痛经表现,但多伴有头晕心慌、气短乏力、浮肿、食欲不振、乳房胀痛、下腹坠胀及情绪激动等症状。

(2)有排卵型功血的具体表现是,黄体萎缩不全者,月经周期正常而经期延长,出血量不等;黄体功能不健全者,月经周期缩短,甚至有经前点滴出血。

二、检查验证

(1)进行基础体温测定及血液检查、卵巢功能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B超检查、碘油造影及盆腔静脉造影等。

(2)应与早期妊娠出血性疾病、生殖器疾病、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肝病、甲状腺疾病,以及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相鉴别。三、服药治疗

(一)非处方药选

中成药

(1)归脾丸、片 浓缩丸:成人每次8~ 10丸,日服3次;片剂:成人每次4~ 5片,日服3次。本品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功效,主治脾虚型和肾阴虚型崩漏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浓缩丸:成人每次8丸,日服2次。传统医学认为,本品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发现,本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主治腰膝酸软、骨蒸潮热、头晕耳鸣、遗精盗汗等崩漏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乌鸡白凤丸、片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片剂:成人每次4片,日服2次。本品对肾虚型崩漏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孕妇忌服。

(4)三七片 成人每次2~ 6片,日服3次。本品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衄血、崩漏、便血及胸腹刺痛等。孕妇及肝肾功能异常者忌服。

(二)普通处方药选

1.西药

(1)炔诺酮(妇康片) 成人每次2.5~ 5毫克,4~ 6小时服用1次,止血后减至每天2.5毫克,连用20天。本品有与黄体酮相类似的作用,主治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有肝肾疾病、子宫及乳房肿瘤者忌用。

(2)强的松(醋酸泼尼松) 成人每次5~ 10毫克,日服2次,止血后递减剂量。可用于青春期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症。

(3)丙酸睾酮(丙酸睾丸酮) 成人每次25~ 50毫克,日服1次,连服3~ 5天。本品可改变盆腔出血状态,减少流血,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或舌下含药。

(4)己烯雌酚(乙烯雌酚,乙菧酚,人造求偶素) 本品可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成人每次0.2~ 0.5毫克,每晚1次,于月经第5天时服用,每月连服20天。3个月后停药观察。

2.中成药

(1)宫血宁胶囊 成人每次2~ 3粒,日服3次。本品有缩宫止血、消炎止痛之功效,主治血热型、血瘀型、脾虚型和肾阴虚型等多种崩漏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金匮宝 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或遵医嘱。本品有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止痛、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免疫力、维持代谢平衡之功效,主治肾脾阳虚型崩漏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三)中草药处方药选

【药方1】白草霜、血余炭各等份。

【适应证】脾虚型崩漏证(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证候是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而质薄,身体倦怠,气短懒言,四肢不温,下肢浮肿,月经量多,面色苍白,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润或腻,脉细数。

【制用法】将药共研细末,每次10~ 12克,日服2次。开水加黄酒送服。

【药方2】黄柏、杜仲各9克,知母、丹皮、山萸肉各12克,龟板15克(先煎)。肾气虚衰者,加茯苓、川断、杜仲炭各12克,桑寄生15克,山药20克;胞宫损伤者,加三七3克(研末冲服),阿胶9克(烊冲),丹皮12克,仙鹤草15克;中气不足者,加柴胡、红枣各6克,人参(另煎服)、炙甘草各10克,炒白术15克,黄芪30克。

【适应证】肾阴虚型崩漏证(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证候是出血量多少不定,但淋漓不断,色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

【药方3】淫羊藿10~ 15克。

【适应证】肾脾阳虚型崩漏证(排卵期子宫出血)。主要证候是每次月经开始后第10~ 13天,阴道有少量出血,呈暗褐色,其余无明显不适感。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在医院诊断为排卵期出血。

【制用法】自月经第9天起,每天将药洗净后用沸水泡10分钟饮用,泡饮3~ 5次至无苦味时停用。每日1剂,连用7日为1个疗程,月经第15天后停用,待下一个月经周期时再重复使用。

【药方4】海螵蛸、贯众炭各100克。

【适应证】血热型崩漏证(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证候是阴道突然大量下血,血色深红,或淋漓日久,色紫红、质稠;头晕、口渴、面赤,烦躁不安,难以入眠。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制用法】将药研为细末,以水为丸,如小豆大,分 7天服用,每日2次。孕妇慎服。

【药方5】米酒15克,血见愁30克。

【适应证】瘀血型崩漏证(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证候是月经周期紊乱,量多或量少,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血中夹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黯红,或舌尖、舌边有瘀斑,脉弦或涩。

【制用法】将血见愁用水煎后和米酒拌匀,一次服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药方6】炙升麻、炒茜草各10克,紫石英、补骨脂、赤石脂、仙鹤草、乌贼骨粉各10~ 15克,覆盆子12克,炙黄芪15~ 20克。夹热者,加地榆炭3克;夹瘀者,加血余炭6克。

【适应证】瘀血型崩漏证(子宫出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更年期子宫内膜增殖症造成的子宫出血症。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饭前半小时服用。

【药方7】大黄60克,净洗后的牛、羊角各300克。

【适应证】瘀血型崩漏证(子宫出血)。此方可用于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宫颈炎、宫颈糜烂、白带过多等症。

【制用法】将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制成水丸(500粒)。每日10克(30~ 50粒),日服2~ 3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服完为1个疗程。孕妇慎服。

【药方8】黄连、丹皮各6克,知母、黄芩、炒栀子各9克,萆薢、瞿麦各12克,藕节15克,白茅根30克。出血量多者,可加棕炭、侧柏炭、贯众炭等药适量以止血。

【适应证】湿热内蕴型崩漏证(子宫出血)。主要证候是月经量多,色紫红,小腹灼热,尿黄、尿频、尿热,白带黄稠并有恶臭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合并盆腔炎的患者。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

【药方9】地榆250克。

【适应证】更年期崩漏证(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证候是阴道流血不止,出血量多,无血块但有腹痛,出血无周期性。

【制用法】在药中加水、醋各250毫升,煎取300毫升。再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将两次煎液混匀后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四、其他疗法

1.肌注疗法

(1)苯甲酸雌二醇。每次2~ 4毫克,配合肌注黄体酮及口服乙菧酚使用。开始用量要大,以后逐渐减少。此法可使子宫内膜增生,收到止血效果,用于青春期无排卵型功血症。

(2)三合激素注射剂。每次1支,每日1次,连注3~ 5天,然后递减。

(3)黄体酮。每次10毫克,连用5天。

此外还可在医生指导下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大量出血者必须送医院抢救。

2.手术疗法

(1)刮宫术。

(2)子宫切除术。

3.照射疗法

用微波技术在子宫内照射,适用于更年期和育龄妇女中有手术禁忌症者。

五、饮食宜忌

(1)不同体质及不同病症的患者,应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但一般病人均应以新鲜蔬果和低脂饮食为主,尽量做到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易于消化。肝肾阴虚及体质虚弱者可适当滋补,降火填精。

(2)一般患者除应选吃一些含铁质较多的菠菜、猪肝外,主食宜选择高粱、粳米、糯米、小米、小麦粉、大麦、黑豆、蚕豆、黄豆等,副食可选择茄子、冬瓜、油菜、茼蒿、空心菜、荠菜、芹菜、苋菜、莲藕、苦菜、红枣、花生、罗汉果、无花果、葡萄、山楂、莲子、枇杷、苹果、猪肉、猪肺、猪蹄、鲫鱼、甲鱼、龟肉、鸡肉、鸽肉、鸡蛋、兔肉等,尤其应适当饮用蜂蜜、牛奶、藕汁、梨汁、橘子汁和西瓜汁等。

(3)忌暴饮暴食。血热、血瘀型患者忌发物,如羊肉、牛肉、公鸡肉、麻雀肉、海马、虾类、香菜、荔枝、李子等;虚证患者要忌食有破气作用的食物,如白萝卜、大头菜、萝卜干等。一般患者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蒜、姜、韭菜、葱和花椒;忌饮各种酒类,包括人参酒、虎骨酒、虫草酒等,因为这类饮食能刺激子宫充血,加重出血;所有患者均要忌食木耳,慎食红糖,因为木耳中含有妨碍血液凝固的成分,可使维生素K3的凝血作用减弱,甚至完全丧失,红糖则会加重子宫出血。

六、专家提醒

(1)患病期间要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房事,出血多者休息时可取头低足高位。

(2)患者使用的卫生纸要质地柔软,严格消毒。平时要注意外阴卫生,防止感染。

(3)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恐惧心理。

(4)忌长期大量口服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否则,容易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长,导致水肿或加重子宫出血。

地榆种植一亩地收益?

地榆药用功效好,市场上每斤能够卖10元左右,产量高,每亩地也有几千块的收入。

1.采种

地榆种子的采集时间应在9月中下旬,既可保证种子的数量,又有相对质量保证,经观察实验,引种栽培的地榆,由于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种实不易脱落,适当延迟采种,时间10月上、中旬,可提高籽种品质。

2.田间管理

地榆的田间管理较粗放,也没有病虫危害,但要经常浇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并少量多次施用氮肥,最宜施腐熟的人尿。特别在采摘嫩叶后,用腐熟尿水1份加水4份追施,或用速效氮肥追施,可促使叶片生长,延缓抽薹开花期,或不开花。如果只采收嫩叶栽培,在植株刚开始抽薹时把花薹摘去,能促使分蘖生长新叶。在苗期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

3.采收

播种出苗后可采收嫩叶。随着植株长大采收嫩 叶,以手折断者为嫩品;大面积种植可用镰刀收割 ,收割时要留基部叶柄 5cm处 ,不要伤及生长点。嫩叶片不耐贮藏宜鲜食。

《本草纲目》盛赞的三七,为何能用于气血亏虚?

三七又称为参三七、田七、金不换,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以云南文山产的最为地道。立秋前后三七结耔前采挖的叫“春三七”,根饱满,质量最好。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主要有两大功用,一是止血,一是散瘀消肿而定痛。三七有补益作用,主要得益于其所含的皂苷。

三七的化学成分分为两大类: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化学成分;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皂苷、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多糖、淀粉、蛋白质等;无机化学成分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钴、钼、铯等微量元素。

三七含有70余种皂苷成分,77种以β-榄香烯为代表的挥发油,17种以三七素为代表的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

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三七皂苷有活血作用,抑制血栓的形成,促进血栓溶解,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在滋补强壮、补血养血等方面与人参有相似的功效,只是作用强度有别。

《本草纲目》认为,三七“气温,味甘微苦,颇似人参之味,能治一切血病”。是因为三七所含的物质,可促进肝、肾、睾丸及血清中的蛋白质合成,对各器官组织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正因为三七既能补气,又有促进血液循坏的作用,所以可用于对气血亏虚的调理。

单味应用三七时,将其研末调服即可。配合其他药物同用,则更能增强止血之力。治疗吐血、咳血常与白芨、藕节同用;治疗衄血可配山栀子、血余炭;治疗尿血可配小蓟炭、白茅根;治疗便血配地榆炭、槐花炭;治疗崩漏配当归、阿胶、棕榈炭等;可与花蕊石、血余炭配伍,用于上述各种出血。跌打外伤出血,可用三七粉掺敷伤口,兼有内伤,则宜同时配合乳香、没药、血竭等内服。对气滞血瘀所致的其他各种疼痛,如胸痛、胁肋刺痛、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等,于药剂中加用三七,散瘀止痛之效最显著。治疗痈疮肿痛,则既可内服,又可磨汁或以粉剂外敷。用于血虚体弱,则以三七与母鸡煮食;也可用肉汤冲服熟三七粉。无瘀者匆用,孕妇慎用。

阴痒肛痒怎么治疗?

阴痒是一个症状,亦是中医病名。通常发病女多于男。男子阴痒是指外阴部阴茎、阴囊等阴部近处瘙痒不适为主症的症状。因患处尴尬,不便搔痒,故令人十分烦恼。

阴痒作为皮肤病,其原因或为感染,或为过敏,或维生素缺乏,或兼有精神紧张因素。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阴囊湿疹、皮炎、阴虱、真菌感染、维生素B2缺乏等疾病。

由于阴痒是一个突出的症状,临床当根据阴痒的病种与证候分别进行论治,若对以阴痒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暂以阴痒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湿热蕴结,或肝肾阴虚,或血虚风燥,或虫毒附着所致。常见于绣球风(肾囊风)、阴燥、阴癣等外阴的一些皮肤病中。本病临床实多虚少。治疗难易不一,有的速愈,有的迁延反复,与本人体质及调护是否适当有很大关系。

病因病机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阴下痒湿候》曰:“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风邪乘之则瘙痒。”并指出其病机为“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皮肤故痒,搔之则生疮。”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解药并杂治》中记载:“有人自少至长,阴下常有干癣者,宜依癣方主之。有五劳七伤而得阴下痒湿,搔之黄汁出者……仍需敷药治之。”

《东垣十书·论阴疮》认为本病病机以湿为主,故称之为“湿疮”,曰:“盖湿疮者,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汁出,如疥癣是也。”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首先提出“肾囊风”一名。曰:“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

清代吴谦等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提出“绣球风”之名;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前阴病》谓:“阴囊湿痒者,由于精血不足,内为色欲所耗,外为风冷所乘,风湿毒气乘虚而入,囊下湿痒,甚则皮脱。”指出了肾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并增用了外治的剂型,如“沐浴长春散”、“牡矾丹”等。

1.湿热蕴结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肥甘之品,或食用海鲜虾蟹或部分药物等易致过敏之物,湿热内生,或包皮过长,积垢刺激;或有不洁性交史,染上真菌、阴虱等虫毒,与湿热之邪,留滞阴部,蕴于肌肤,气血不和,发为阴痒。

2.肝肾阴虚

年老体弱,肝肾亏虚,肾阴肝血不足,水不涵木,阴器属肝肾所主,肝经绕阴器,阴血不足,外阴失养,瘙痒难忍。

3.血虚风燥

重病久病,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风胜则痒,阴器及皮肤失养,则瘙痒不适。

综上所述,本病的主要病理要素是——风、湿、热、阴血虚等,常相兼为患,如湿热相兼,或血虚生风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阴痒诊断以症状命名,外阴局部包括阴囊及其两旁大腿根部与阴囊贴合处、阴茎及其上方的毛际等,故诊断并不困难。

注意询问阴痒发病的轻重缓急,伴随症状与体征,诱变、加重或缓解的原因等,全身其他部位是否也有瘙痒等症。还要询问阴痒的发病时间,与饮食、精神、性活动的关系。

阴痒亦有轻重之分。轻者阴囊皮肤瘙痒,皮色不变或稍红,日轻夜重,可伴有或干燥不适,或有口干口苦等;重者则可见局部潮红糜烂、流淌滋水,甚则红肿疼痛,夜寐不安,瘙痒难忍。少数患者尿道内有痒感。

体格检查:注意病变的具体部位,范围的大小,色泽的深浅,有无肿胀;是否有渗液糜烂,苔藓样变,色素加深或减退等改变;冠状沟分泌物的性状;阴毛上有无白色阴虱附着,内裤上贴近阴毛部位有无黑褐小点等。必要时请皮肤科会诊,分清湿疹、皮炎的性质。

实验室检查:应作血常规、皮损部位鳞屑念珠菌检查,病变渗出物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必要时作血糖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全身病变。如尿道作痒,应检查其分泌物是否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此外,必要时查找有无疥虫、滴虫感染。

2.鉴别诊断

(1)肾囊风(阴囊湿疹):常有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病史,急性期表现为阴囊潮湿、流滋、肿胀、发亮、结黄痂。日久不愈,转入慢性,阴囊干燥肥厚,皮纹深、宽,状似桃核,有薄痂或鳞屑,色素沉着;皮疹多形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是其临床特点。阴囊瘙痒剧烈,或痛如火燎,黄水淋漓者,俗称绣球风。

(2)阴癣(念珠菌感染):病人可有鹅掌风、灰指(趾)甲,脚湿气等病史,夏重冬轻,常发于双侧股内侧及大腿根部,单侧少见,严重时皮疹见于会阴、肛门、臀部等处皮肤。初起阴股内侧小片红斑,上覆鳞屑,渐向四周蔓延、扩展,呈环状或半环状,边缘有丘疹、水疱、结痂、脱屑、中央自愈,日久则局部色素沉着,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自觉瘙痒。实验室检查:皮损鳞屑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积极坚持治疗,容易治愈。

(3)阴囊瘙痒病:好发于老年人,多限于阴囊,也可累及阴茎、会阴等处。阴囊瘙痒初起轻微,逐渐加剧,也可开始即为剧痒。每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饮用烟、酒、茶、咖啡或食用其他刺激性食物,衣服摩擦及气温变化等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病人常强烈搔抓,直到解痒为止,由于搔抓的刺激,阴囊皮肤可见血痂,色素沉着甚至皮肤肥厚。常有浅裂或糜烂。病程慢性。

(4)阴部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多发于阴囊及与大腿根部交界处,瘙痒呈阵发性发作,昼轻夜重,精神紧张则可频发,搔抓后出现红色粟粒状扁平丘疹,后融合成片,典型损害为苔藓样变,皮肤肥厚,皮损边界清楚,反复发作,日久难愈合。

(5)维生素B2缺乏症:阴囊干燥、脱屑、浸润性肥厚,皮纹加深,可见弥漫性淡红色斑,常伴舌炎、口角炎,经维生素B2治疗后易愈。

(6)阴虱:可找到成虫或虱卵。

辨证施治

1.虫毒感染证

多见于感染阴虱、疥虫、滴虫、念珠菌等所致,临床可呈现湿热浸淫肌肤之候。此处重点介绍阴虱和疥疮。

(1)阴虱

证候:阴毛局部有小斑点、丘疹、瘙痒、皮肤潮红、抓痕、血痂或糜烂,流脂水,脓疱,痂皮,阴毛囊处找到虱和虱卵,或伴心烦、口渴,大便或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

基本治法:杀虫止痒,清热利湿。

方药运用: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此方是清泻肝经循行部位湿热的代表方,因虫毒感染,多居于湿热之地,阴部居处隐秘,居下焦之末,湿性下注,故用本方清利湿热以纠其本,再加杀虫止痒的白鲜皮、地肤子、百部以逐其根,配合外治中药,使虫驱热清湿利则瘙痒可宁。

外治法:①石菖蒲、百部各60g,水煎温洗,每日1次。连续3天;②百部120g煎水后,先熏后洗,每晚一次,连洗5~7日;③20%~50%百部酊外涂,每日2次,连涂7日;④百部30g,紫草20g,花生油100ml,文火加热至油变紫红色、纱布过滤存油,外涂,每日2次;⑤用百部、蛇床子、防风、细辛各20g煎水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10分钟,连续3日,可治愈。

(2)疥疮

证候:疥疮感染以后明显的症状出现于4~6周后,皮损表现有:丘疹、水疱、隧道、结节,并有抓痕和溃疡。在阴囊、阴茎、龟头上也可发生丘疹,如黄豆或米粒大,散在隆起于皮肤表面,形成结节,刺痒加剧,夜间尤甚。

基本治法:若继发感染者,宜疏风清热利湿。可用荆芥、桑叶、苦参、黄柏、金银花、连翘、蝉衣、生地、丹皮、地肤子、萆薢等煎水服。

若形成疥疮结节者,宜清肝化痰,除湿散结。可用半夏、黄芩、柴胡、川楝、郁金、佩兰、萆薢、浙贝母、生地、丹皮等水煎服。

若由疥疮引起感染性肾炎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紫背天葵、半枝莲、土茯苓各15g,泽泻10g,六一散20g,水煎服。若水肿甚者加木通、瞿麦;尿蛋白多者加白茅根;尿中红细胞多者可加地榆炭、大小蓟、茜草炭;若尿中白细胞多者可重用蒲公英、地丁,量达30~50g。

外治法:①硫黄洗疥方:藜芦、大枫子、蛇床子、硫黄各20~30g,川椒8~10g,每日1剂,水煎外洗患处;②苦楝洗剂:苦楝子30~40g,鲜苦楝根皮100~200g,水煎外洗,每日3次;③艾叶、苦参、百部、苦楝皮各30g,川椒15g,硫黄、雄黄各10g,明矾、蝉衣各6g水煎外洗;④蛇床子百部酊:蛇床子、百部各250g,两药研成粗粉,先以冷水润湿30分钟,加入75%酒精4000ml浸泡15日,去渣备用。每日全身涂1遍,5日后更衣换被。

2.湿热蕴结证

多见于阴囊湿疹、皮炎急性发作期,阴癣,或合并尿路感染,或因过敏所致。

证候:阴囊或阴茎、毛际瘙痒,局部潮红,或起丘疹,或渗流滋水,分泌物增多,遇热加重,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基本治法:祛风止痒,清利湿热。

方药运用:用清肝经湿热,祛风止痒的祛风燥湿汤。该方用乌梢蛇、独活、藁本、白芷、金银花、黄柏、白鲜皮、当归、甘草,共成祛风除湿清热之功。用于肾囊风,即阴囊湿疹,阴囊神经性皮炎风重于湿者,肾囊干燥发痒,搔后略有出水者。

外治法:①蛇床子汤:如湿热夹风,蕴结肌肤所致之证为主者,可用祛风燥湿,解毒止痒的蛇床子汤煎数滚,倾入盆内,先熏,候温浸洗。方中威灵仙、蛇床子、苦参、土大黄祛风清热燥湿为君;缩砂壳行气燥湿,归尾活血利水,老葱头行气活血止痒共为辅佐,即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之意。共成祛风燥湿,解毒止痒之功;②马齿苋洗剂:黄柏、地榆、马齿苋各30g。或单用马齿苋鲜品100g,或干马齿苋50g,水煎待温,以纱布5~6层相叠,蘸此煎液包敷患处,每次20~40分钟,每天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如属慢性阴囊湿疹者可配合使用五倍子膏、玉红膏。用于阴囊湿疹初期流脂水过多者;③二参散:茵陈20g,苦参、玄参各30g,白鲜皮25g,猪苓、茯苓、生薏苡仁、黄柏、当归、明矾各10g,紫花地丁36g,六一散15g。粉碎成粗末,每袋60g,放入沸水中浸泡10分钟,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用于阴囊湿疹皮损出现红斑者。治疗数十例,均愈。最多用药5包。[《江苏中医》,1987,(5)]④干荷散:牡蛎粉、蛇床子、干荷叶、浮萍草各等份。上为粗末,每用2匙,水1大碗,同煎三五沸,滤去渣,淋洗阴茎,避风寒。⑤冰石散扑粉:滑石100g,冰片30g,枯矾40g。上药研极细末,混匀,装瓶备用。使用时先将患处用凉开水或中药洗剂洗净,擦干,再把药粉均匀地撒在患处,每日2~3次,一般用药1周后逐渐痊愈。用于阴囊湿疹流脂水较多者。⑥大黄地榆膏:以生大黄、大黄炭、生地炭、地榆炭各30g。研末,以香油调之为稀糊状,敷于局部,包扎后卧床休息,早晚各1次;连用3日而愈。方中取大黄苦寒燥湿、消炎杀菌;配以大黄炭、生地炭、地榆炭,清热燥湿、收敛止痒;香油除起赋形剂作用外,尚有润肤护肤之功。药味少而配伍当,取效甚捷。⑦以芒硝(玄明粉亦可)30g,食盐一撮,放入盆内,以沸水适量溶化,候温浸洗,每日3~5次,浸洗之后,痒感消失,糜烂处可愈合,皮肤恢复正常。芒硝,辛、咸、苦、大寒,内服可泻热通便,外用能清热消肿,擅治皮肤疮肿,或疮疹赤热、痒痛。食盐咸寒,二药相配,共奏燥湿止痒之效。

3.肝肾阴虚证

多见于亚急性或慢性阴囊湿疹日久伤阴耗血者。

证候:阴部瘙痒,灼热干涩,夜间尤甚,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治法:滋补肝肾,兼以祛风。

方药运用:滋阴除湿汤。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中用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滋阴不助湿,除湿而不伤阴。用于慢性阴囊湿疹等阴痒症。如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汤(知母、黄柏、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合一贯煎(沙参、当归、生地、麦冬、枸杞、川楝子)。祛风可加白鲜皮、地肤子等。

针刺疗法:取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用补法。穴位选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4.血虚风燥证

多见于阴痒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神经性皮炎、慢性阴囊湿疹、老人阴囊瘙痒症。

证候:阴部丘疹,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外阴或腿根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头晕目眩,多梦,舌淡苔薄,脉细。

基本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祛风。

方药运用:十二味地黄饮。本方重在养血祛风,故方中用当归、生地、白芍、首乌、生黄芪、丹皮、地骨皮、荆芥穗、白芷、白僵蚕、白蒺藜、麦冬。本方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养血润燥,风息痒止。痒甚夜不能寐,加龙骨、牡蛎。

外治法:复方蛋黄油:取新鲜鸡蛋数个,煮熟剥壳去蛋白,将蛋黄研碎,置小铁锅内,文火煎炒,用小锅铲边炒边压挤,待蛋黄焦黑,始有油熬出,至蛋黄油完全熬出为度(一只蛋黄一般可熬油4ml)。取此油20ml,加轻粉(研细)2g和匀,贮瓷瓶内密闭备用。每日4~5次,3~5天可愈,治疗时间禁用热水、肥皂水烫洗;忌食辛辣刺激性物及河海鱼虾类物;尽量避免搔痒及摩擦等机械性刺激。

五子洗剂: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五倍子、黄药子各30g,煎水外洗。

预防与调护

1.去除各种致病因素及促发因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病因复杂,又因人而异,故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饮食、个人嗜好等,以作出相应的指导。

2.避免各种自为的不良刺激,如热水、肥皂烫洗、搔抓,穿着全棉内裤,且内裤不要太紧身,保持裆部空气流通。并经常换洗内裤,保持内裤洁净。

3.避免吃易致敏及刺激性的葱蒜辛辣、海鲜、虾蟹、公鸡、鹅等发物。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全面,不可偏食,适当吃些粗粮,以补B族维生素的不足。

4.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切忌紧张、焦虑。

5.积极治疗相关的滴虫、阴虱、疥虫等感染性疾患,并防病灶继发细菌感染。

6.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养成每晚清洗的好习惯。积极治疗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及圆癣等全身性疾患,以防沾染局部而成本病。

7.本病如因夫妻间密切性接触而交叉传染,如阴虱等,则夫妻应该同查共治。

临证经验

本病实证以热证居多,或兼风,或夹湿,或侵入血分,或有虫毒;虚证则以血虚、阴虚为主。初期多实,后期多虚,或虚中夹实。

阴痒的辨证,首用病因辨证,分清致病之病理要素孰重孰轻,熟悉阴痒的病因特点,是正确辨证的前提与重点所在。主要病因有虫毒作痒、湿胜作痒、风胜作痒、热胜作痒、血虚作痒。

阴痒由虫毒、湿热下注、血虚风燥与肾虚阴亏风乘所致。因此,祛风、清热、燥湿与补肾、杀虫便成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在治疗方法上,除传统的内服药外,局部病变更应注重外治疗法的应用,有汤剂熏洗;散剂、油膏外搽;亦有用针刺等方法。

阴痒之症,大抵可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为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湿偏重者,萆薢渗湿汤加知母、苍术、白鲜皮;热偏重者,龙胆泻肝汤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黄柏;外用黄连水冷湿敷,去其湿火;或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每日1~2次;霉菌感染,可用藿黄浸剂煎汤冷湿敷。慢性者多为肝肾阴虚,治宜滋肾养肝,清热止痒,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当归、白鲜皮、生首乌、地肤子;外治:先用蛇床子30g,苦参15g,煎汤熏洗,再用黄灵丹麻油调敷,每日2次;如仍不效,可用2号止痒膏麻油调搽,每日1~2次;如皮肤增厚如树皮状,古称“皮肤如蛀”(皮蛀),今称“呈淀粉样变”,可用验方“四乳散”治之,多能痊愈。

现代研究进展

1.赵金铎认为阴茎中痛痒有虚实之分

(1)湿热茎中痛痒:茎中痛痒兼有小便赤黄,短涩频急,有灼热感,或小便混浊,腰痛,或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或数。

(2)火热茎中痛痒:小便短赤,灼热刺痛,或兼发热,口疮,口干,舌尖红,脉数。

(3)瘀血茎中痛痒:茎中绞痛剧烈,甚者茎中痛欲死,往往兼有尿血、腰痛,少腹拘急疼痛等症状,舌质暗有瘀点,脉沉涩,或舌脉无明显改变。

(4)肾虚茎中痛痒:茎中痛痒不剧,时轻乍重,小便频数或余沥不尽,腰酸或痛,舌淡,脉沉细尺弱。

上述四种茎中痛痒证候,湿热茎中痛痒、火热茎中痛痒、瘀血茎中痛痒属实证,而肾虚茎中痛痒为虚证。湿热茎中痛痒,常见于尿路感染,乃下焦湿热内蕴,下注膀胱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八正散、寒通汤等方加减。火热茎中痛痒,乃心经火热下移小肠所致。二者同属热证,前者热在下焦膀胱,后者热在心与小肠,前者为湿热下注,茎中痛或痛痒并作,尿浊,苔黄,脉濡数,治当清利下焦湿热,后者为心经有热,必兼有口疮,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其痛痒症状往往是“茎中作痛,痛极则痒”(《沈氏尊生书》),治宜清心火而利小便,方用导赤散、清心莲子饮等方加减。瘀血茎中痛痒,则因瘀阻茎中,故疼痛甚剧或兼血尿,治疗当化其瘀血,其证自愈。“以一味牛膝煎膏,大妙”(《沈氏尊生书》),或用蒲灰散、加味桃红四物汤等方加减。当然也有不少因细小结石停阻尿道而致疼痛者,需鉴别。至于肾虚茎中痛痒,多由房室不节,或同房时忍精不泄,损伤肾气所致,故必兼有腰酸或痛,小便余沥不尽,脉沉等肾气不足见症,其茎中痛痒不甚。治当温补肾气,方用肉苁蓉丸加菟丝子、牛膝等。

2.赵有枝治疗阴茎内尿道奇痒

患儿,8岁。于1977年9月5日求治。阴茎中段内奇痒疼痛,入夜尤甚,小便时因痒痛极甚,须手按挤阴茎下方,双脚在地上跳动,排尿时经常啼哭呼喊,痛苦难忍,不能入睡。阴茎发育一般,根部下方因经常挤压有一小疙瘩,中心有一小溃口处,有时流出黄色液体。龟头和尿道口无炎性体征,阴囊无湿疹及瘙痒。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淡渗利湿。处方:萆薢12g,薏苡仁12g,木瓜4.5g,生地黄12g,木通4.5g,淡竹叶6g,赤芍6g,当归6g,玄参9g,金银花12g,苦参9g,六一散12g,服五剂。痒痛大减,连服20剂获愈。

3.黄清源用针刺治疗阴囊湿疹

傅某,男45岁,患者整个阴囊呈黑紫色,下面水湿浸渍,有黄绿色脓液,气味腥臭,受热则奇痒难忍,痛苦不堪。诊断为“阴囊湿疹”,即予针灸治疗。

取穴方法:令病者立正姿势,双手向上伸直,脚尖着地,脚跟作提起动作,腓肠肌收缩呈现人字形沟纹,即沟顶端承山穴向上1寸处便是。并配以合谷、百虫窠。进针方法:穴位选准后,做好标记,嘱患者作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即可进针。进针时针尖应稍向上,一般约刺1.5~2寸左右。得气后,视病者身体强弱,行强刺激或中等度刺激手法,作180°捻转,以针感达到阴囊部为止。留针30分钟左右,每5分钟行针1次。亦可应用电针法。配穴则按常规方法进针,手法相同。初针后,自觉夜间阴囊部有焦灼感,流水明显减少,经3次针刺而痊愈。1年后追踪观察,未见复发。黄清源不给内服与局部用药,只选用特定的承山穴向上1寸处,配以合谷、百虫窠针刺治愈了30多年没治愈的顽疾。

4.黄宝忠内外合治肝经湿热下注绣球风案

蔡某,成年,初诊1963年8月21日。肝肾湿热下注,阴囊瘙痒,皮肤粗糙脱屑,历时许久。近日剧发,包皮水肿,痛痒交作,步履不便,舌苔薄腻,脉形濡缓。治拟利水淡渗。内服处方:野菊花4.5g,金银花9g,连翘9g,地肤子9g,萆薢9g,赤芍9g,车前草9g,决明子30g,赤茯苓9g,甘露消毒丹(包)15g。外治方:苦参30g,川椒4.5g,蛇床子15g,生黄柏15g,生茅术1.5g,透骨草15g,土槿皮15g,大枫子肉15g,土木鳖去壳切片4只(布包煎汤外洗)。内服3剂,外洗3天,绣球风作痒已止,皮色正常,包皮水肿消失。本案用清利淡渗治其内,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治其外。方中未用苦寒燥湿之品,而侧重于淡渗清利。因湿邪偏盛,且血分已有阴伤之象,若复用苦寒,势必化燥伤阴,故黄宝忠于清轻淡渗之剂中加凉血润燥之赤芍一味,又合用清热化湿之甘露消毒丹,里外合治,使湿热俱去。

5.王占玺用“却湿杀虫汤”外洗治疗阴囊湿疹

王曾治一患者阴囊瘙痒流水1年余,阴囊呈大片状脱皮,流水不止。随处以自拟“却湿杀虫汤”。处方:苦参30g,土茯苓30g,萹蓄12g,蛇床子15g,大黄10g,明矾15g,金银花30g,地丁30g。水煎外洗患处,每晚1次。用药5剂后阴囊痒明显减轻,但创面尚未完全愈合,仍以上方加黄芩、百部各15g,又用5剂则阴囊瘙痒全部消失,创面亦全部愈合。

王氏“却湿杀虫汤”已应用多年,治疗诸般湿疹、痒疮均可获效,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亦可应用。一般只用原方即可。本方取苦参、土茯苓、蛇床子、萹蓄却湿杀虫之功;明矾燥湿以止痒;金银花、地丁以清热解毒消炎为用。若创面鲜红者,酌加丹皮、生地以凉血;创面暗紫者,酌加当归、红花、桃仁等以活血化瘀;若局部痒甚者,酌加蝉蜕、蛇蜕以驱风;若治脂溢性皮炎时,酌加首乌藤、当归以养血保护皮肤。除外洗外,亦用于内服,内服时应去明矾,苦参减量至10g;蛇床子减至10g,随证加减为用。

小结

1.阴痒是以症状命名的一个病名。

2.阴痒的诊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时也应兼顾。

3.阴痒实证以热证居多,或兼风,或夹湿,或侵入血分,或有虫毒;虚证则以血虚、阴虚为主。初期多实,后期多虚,或虚中夹实。

4.阴痒应以祛风、清热、燥湿与补阴益血、杀虫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在治疗方法上,除传统的内服药外,局部病变更应注重外治疗法的应用,有汤剂熏洗;散剂、油膏外搽;亦有用针刺等方法。

5.去除各种致病因素及促发因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避免各种自为的不良刺激,注意合理饮食,防止各种感染,保持情绪稳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