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原子弹是由爱因斯坦制造的?
一直有一个问题,原子弹真的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吗,其实网上有非常非常多的,而且是以讹传讹的说法,人们拍了很多关于爱因斯坦的,传奇的电影,所以很多视频也都是用电影中的片段,把爱因斯坦塑造成一个发明原子弹的人。
目前来说,造谣是会犯法的,但是在科学领域中,这种肆意夸大的行为,目前还真没有什么限制,那么,爱因斯坦跟原子弹,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知道,制造原子弹的原料,是浓缩铀,铀原子核裂变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造原子弹和氢弹,而这种聚变反应呢,其实在太阳中,就时刻进行着,原子核的裂变放出能量的现象,在当时科学界已经由其他人发现了。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依旧要将爱因斯坦和原子弹联系起来,那是因为当时爱因斯坦的名气,在物理界已经是非常大的了,他有话语权,说话有分量,而且他提出的质能方程,首次将质量和能量结合起来,所以,从理论上看,将物质可以全部转化成能量,大家就认为这是造原子弹的关键方程,但其实并不是,原子弹的铀原子核裂变,只是一种原子转换成另一种原子,人类不可能,也没有技术将物质全部转换成能量,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理论的质能方程,但是核裂变的发现,是1938,是33年之后,德国科学家哈恩发现的,不关爱因斯坦任何事。
唯一和爱因斯坦有关系的,就是爱因斯坦牵头的一份信了,1938年哈恩发现核裂变之后,科学家认为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已经可行,于是,在1939年,美国科学家利奥·西拉德,找到美国的一些官员建议制造原子弹,没想到被官员认为是,天方夜谭。他意识到,要说服美国制造原子弹,得找一些行业内的著名科学家,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说话有分量的人,才能打动官员投资,所以西拉德只好找爱因斯坦,和其他几个科学家联名,给美国总统小罗斯福写信了,建议美国政府务必在纳粹发明之前,研发出核武器,没想到这样一来,总统批准了请求,并立马投入资金制造原子弹。
他们是要赶在希特勒前面,制造出原子弹,有人说,因为爱因斯坦说了一句话,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制造了原子弹,所以就将爱因斯坦和原子弹联系了起来,其实,爱因斯坦在得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就是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之后,确实有点难过,这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当时他也知道了希特勒最后没有能力制造出原子弹,因此,他后悔的是那封信,他说,他后悔给总统写信建议制造原子弹,这才是真相。
爱因斯坦是怎么发明原子弹的?
让爱因斯坦难以为荣——原子弹“诞生”的始末
1946年7月1日,爱因斯坦的头像在巨大蘑菇云映衬下,登上《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编辑钱伯斯写道,爱因斯坦成为“原子弹之父”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的E=MC2质能转换公式为原子弹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二是他启动了美国对原子弹的研究。
作为一个终生的和平主义者,原子弹的光环和蘑菇云的桂冠,是很难让爱因斯坦引以为荣的。事实上,爱因斯坦对原子物理造诣不深,也没有参与原子弹的制造,但他在推动原子弹“立项”的游说中,确实发挥了关键和核心作用。
1938年1月,犹太裔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为逃避纳粹迫害而辗转来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他在1933年便萌生了重元素链式反应的设想。当哈恩、梅特纳1938年12月发现了铀核裂变后,西拉德便敏锐意识到核武器将“应劫而生”,必须防止纳粹政权抢先制造出原子弹毁灭人类。而最有效的行动,是阻止德国从铀矿石的最大产地比属刚果获得原料。但谁又能向比利时当权者发出警示呢?
“人托人,脸托脸”,西拉德想到了爱因斯坦。早在20世纪20年代,爱因斯坦便和西拉德有师生之谊,还共同发明了“无运动部件冰箱”。爱因斯坦1929年10月访问比利时皇室,曾和皇后伊丽莎白建立友谊并保持书信来往,而伊丽莎白的长子正是当今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
1939年7月16日,西拉德乘坐魏格纳的汽车,前往爱因斯坦度假的长岛海滨。行前他从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了解到爱因斯坦的住处,但来到皮克尼克湾打听后,却发现无人知道“莫尔博士小屋”。西拉德试着询问路边一个小男孩是否听说爱因斯坦,这下才找到了向导。
当爱因斯坦听完西拉德讲述链式反应后,惊讶地说,“我可压根没想到这些”。因感到事态严重,他们三人反复斟酌,最终决定先通过美国国务院写信给比利时驻美大使。由爱因斯坦用德文起草,魏格纳翻成英文交秘书打印。
适逢其时,西拉德通过朋友认识了华尔街金融家萨克斯,他是总统罗斯福的私人朋友和顾问。萨克斯建议由爱因斯坦直接写信给罗斯福,并自告奋勇亲手递交。西拉德喜出望外,上达天听,抢占先机,这也正合几位科学家的初心。
7月30日,西拉德再次会见爱因斯坦,由于魏格纳到佛罗里达度假,便请泰勒开车。这位日后的“氢弹之父”后来笑言“我是以西拉德车夫的身份走进历史的”。
西拉德拿出和萨克斯共同草拟的初稿,爱因斯坦正襟危坐,用德语口授,泰勒握笔在侧随时记录,一封改变世界的信就此初具雏形。回家后,西拉德整理成2个版本,一个45行,一个25行,寄给爱因斯坦定夺。爱因斯坦最终选定较长的版本。并在两份文稿上都签了名,时间是1939年8月2日。
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西拉德忧心如焚,为了保险起见,又打算请首位飞越大西洋的“国家英雄”林德伯格出面帮忙。爱因斯坦几年前曾在纽约和林德伯格有过交往。西拉德致函林德伯格请求会面,并附上爱因斯坦的介绍信,但却没有回音。9月13日再次写信催问,但两天后便在广播上听到林德伯格鼓吹“孤立主义”的论调,并得知他一年前就接受了戈林代表希特勒颁发的“德国雄鹰十字勋章”。西拉德写信给爱因斯坦说,“林德伯格不是我们的人”。
在这种情形下,递交罗斯福总统的信,只能赌在萨克斯身上了。西拉德给了萨克斯10天时间为最后期限。
10月11日,萨克斯终于走进了罗斯福的白宫椭圆办公室。没有寒暄,更害怕把信留下后会淹没在大堆文牍中,萨克斯站在罗斯福办公桌前大声朗读了爱因斯坦信中的片段,“船上装一颗这样的炸弹就足以毁灭一个港口和周边地区,空中投放威力更大”“德国占领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经禁止铀矿出口,威廉皇帝学院已经开始研究,美国应该加快行动”。西拉德声情并茂,但效果并不理想。罗斯福表示有兴趣,却认为政府干预为时尚早。
眼看希望成空,萨克斯情急之下向罗斯福提出次日共进早餐并获得同意。
住在距离白宫两个街区的卡尔顿旅馆,萨克斯一夜无眠,在附近公园里“搔首踯躅,屈指徘徊”,紧张思考着该如何抓住千金一刻的早餐时光……
到了早晨,当罗斯福坐着轮椅来到餐桌旁时,萨克斯讲了一个故事,“拿破仑拒绝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关于组建蒸汽船海军的提议,英国因此而得救。如果拿破仑更有想象力和谦卑感,19世纪的历史将会重写”。
把原子弹“销售”给美国的3个人:爱因斯坦、萨克斯、西拉德
罗斯福总统沉默良久,吩咐仆人拿来一瓶拿破仑年代法国白兰地酒,和萨克斯干杯。罗斯福说,“你将看到纳粹不会把我们炸飞”,并吩咐秘书埃德温,“这需要行动”。
1939年10月19日,罗斯福总统回信给爱因斯坦,表示“我已经召集了一个由标准局局长和陆军、海军选派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全力以赴考察你关于铀元素建议的可行性”。
空前规模的曼哈顿工程从此拉开序幕。
西拉德在看到二战胜负已定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使用原子弹。1945年3月他又去拜访爱因斯坦,再次为新的共同忧虑而决定写信给罗斯福,请求决策层听取科学家意见。但两位“系铃人”自以为有“解铃”的能力,却未免太天真幼稚了。何况爱因斯坦的信到达总统办公桌上时,罗斯福已经去世,阅读者换成了新就任的总统杜鲁门。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8月9日在长崎投下原子弹“胖子”。杜鲁门8月6日发表声明说:“我们花了20亿美元进行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赌博并赢得胜利。”
1949年,西拉德写下短篇小说《我以战犯的名义受审》,再次申述自己的态度和立场。1947年3月爱因斯坦对《新闻周刊杂志》表示,“当初如果知道德国造不出原子弹,我连一个指头都不会动”。晚年他和化学家鲍林谈话时更明确地说:“我今生最重大的错误之一,是签署了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建议他制造原子弹。”
曼哈顿工程无疑是一项大科学工程,由科学家发起,集中全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应用最新科学原理和技术而取得的成功。它深刻改变了战争与和平的形态,影响了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至于在纳粹有可能领先的形势下,原子弹到底该不该制造;在日本发出“一亿玉碎”的叫嚣时,原子弹到底该不该使用,让历史学家继续辩论吧。目前全球的基本共识是,最终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爱因斯坦为国家发明的哪些?
爱因斯坦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一种为冰箱不挥发有毒气体的新型制冷剂。这项新技术随后在6个国家获得45项技术专利。
爱因斯坦阐述了助听器的设计理念以及所需材料。很快,工程师将一切材料准备妥当。后来的几个月中,两人一起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助听器。
爱因斯坦是如何发明电灯的?
答: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
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此时,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
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千篇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一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隋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是这种灯泡。
爱因斯坦是干嘛的?
爱因斯坦是核物理学家,发明了广义相对论,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