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播种前该怎么处理?
一、白芨播种前的工作
1、选地: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或腐殖质土壤,选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2、整地: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农家肥1000千克/亩或三元复合肥50公斤/亩),并使壤土和肥料拌均匀,栽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3、选芽: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并沾上草木灰。
二、白芨播种的注意事项
1、开沟沟距在20~25厘米,深5~6厘米,10~12厘米距离播种块茎一个;
2、播种时芽向上,填土,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
白芨地膜最新栽培技术?
栽种好以后,覆盖一层松针,覆盖厚度3~5cm为宜(松针要预先准备并消毒处理),也可以覆盖黑色地膜,130公分的墒子适合用150公分的地膜,覆盖松针或地膜主要起到防止退热水分蒸发,使土壤不容易板结,改善土壤肥力,并保温防冻,防止鸟害和杂草等作用,有利于白及苗生长,提高移栽成活率。栽种好以后要浇定根水,将叶片上的泥巴用水冲洗干净,以免烧苗,雨天可以不浇水。
白芨籽怎样种植才能出?
白芨种植,一般用种籽播种较难,目前主要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由于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且无胚乳,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尤其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
关于白芨播种繁殖技术,目前仍是世界上的难题。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一定可以攻克这一难关。
黄花白芨怎么种植?
1. 土壤
要选择肥力充足、疏松透气的土壤养殖白芨。白芨根系发达,长速较快,疏松的肥沃土壤才能保证它的茁壮生长。可以在盆底铺上碎瓦片增加培土的透气性,在土壤中加入腐叶和磷钾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2. 光照
白芨耐阴而不耐强光,要注意给它适当的光照,在半阴的环境中用散光养护。一天6~8个小时的光照时长为宜,注意不要让强光直射植株。
3. 温度
白芨非常地不耐寒,它的最佳生长温度在20℃左右,当温度低于5℃的时候就要小心植株受冻害。冬季的时候要注意给白芨做防寒保暖的措施,最好将它移到温暖的室内进行养护。
4. 浇水
白芨对于水分的要求较高,它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支持,所以要经常对它进行浇灌,但在雨水丰沛期也要注意给它排出多余的水分。
5. 施肥
对白芨施肥一般保持每15天一次的频率,一般施用稀薄肥水,也可以根据植株的长势决定施用的频率。
6. 修剪
白芨的长速很快,适当地对它进行修剪可以促进植株的健康生长,要及时修剪病弱枝、徒长枝或其他长势不佳的枝叶。
7. 病虫害
白芨常被烂根病、地老虎威胁,那么就要及时对这些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容易滋生病菌的时节还要对植株进行消杀。
8. 注意事项
白芨一般使用茎块进行繁殖,在取用茎块使注意选用健康的茎块,并且一年四季都要做好白芨生长环境的控温工作。
白芨种植有哪些需要考虑的因素?
白芨种植要考虑的因素有:温度、湿度、土壤、海拔等因素。
白芨的生长习性: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繁殖方法:
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头年的冬季到次年的3月初种植,栽植深度3-5㎝。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除草松土,每2周施肥1次。一般栽后2个月开花。花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分割假鳞茎进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须带顶芽,传统栽培主要靠分株繁殖. 但分株繁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 而且耗种量大, 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
亦可采用播种繁殖,但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且无胚乳, 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 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但随着部分科研单位对濒危保护植物投入研究力度,兰科植物育种工作得到很大发展,通过无菌播种和试管成苗能获得大量种苗用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商品的生产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种苗,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无菌播种, 种子萌发后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系繁殖,实现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而探索有效的快速扩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