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及宠物饲养相关资料,如家禽家畜、水产、花木、瓜果蔬菜等,欢迎查阅!

池塘养殖刺参的清淤与消毒

时间 : 08-06 投稿人 : 宛亦 点击 :

笔者根据调查分析认为,造成海参病害暴发和蔓延的主要原因:一是不重视清淤或清淤不彻底,导致水质恶化。有很多刺参养殖池养殖多年不清淤,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细菌、霉菌、寄生虫等多种病菌,导致海参发病。有的参池虽进行了清淤,但是,由于采取传统的翻耕日晒的处理方法,根本不能彻底解决池底的污染问题,特别是那些把池底污泥推至池边、坝坡的做法更是不适宜的。当清淤后,再纳水,这些底泥仍要浸泡于水中,仍会败坏水质,滋生病菌及寄生虫,导致海参发病。二是不重视参池用水的自净及消毒技术。由于受环境污染,在近海的浅海地带,特别是在沿海城镇附近的海口、内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另外,随着海水集约化养殖的迅速发展,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大量自身更换的养殖用水被排出后,往往与污染的沿岸水一起又被抽回养参池中,形成大量的有机物等进入参池,成为各种细菌及寄生虫等良好的养料,促进其大量滋长和繁殖。即便进行大量的水体交换也无济于事,因为外海根本就没有洁净水源来调节养参池水质。而恰恰许多养参户往往只重视表面的池水水质调控,而忽略了底泥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恶果,缺乏渔用水的自净及消毒技术和经验。

池塘养殖刺参的清淤与消毒 | 养殖知识

根据调查总结,笔者认为要预防池塘养殖海参的病害发生,必须做好海参养殖池塘的清淤和消毒。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传统的清淤方法,做到清淤彻底干净不留后患。

海参养殖池与虾养殖池的清淤方法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海参池内设有人工筑礁,这给清淤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和困难。有很多参池从建成就从未进行清淤,使池底的污泥及海参粪便层深达几厘米或十几厘米厚,这就会给池水水质造成很大影响,会降低池中的溶解氧含量,导致氨氮或硫化氢升高,容易造成海参发病。传统的池塘清淤法,是利用冬季采取翻耕日晒风化方法或把池底污物推到池边、坝坡,这种方法处理后,池底由黑变黄,臭味消失。但这一处理方法只是表面现象,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底泥中的一些硫化物虽被氧化为硫酸盐,底泥变黄色,气态的硫化氢等挥发掉,臭味逐步消失,但随着底泥的逐渐干燥,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也逐渐停止,大量的有机物被干燥后仍保持于底泥中。待参池再纳水后,这些底泥仍要浸泡于水中,细菌、病菌的分解活动又开始进行,尤其到了高温期,在池水底层溶解氧含量低时,一些硫酸盐又会重新被还原为硫化物,使池底变黑,臭味加重。所以说参池底泥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或养殖已达到三年以上,污染严重的参池,最好采用吸浆泵或吸泥船,将底层的污泥、粪便及杂藻全部清除出参池以外,并做到彻底干净,不留后患。

二、采取冲洗、浸泡的方法,减轻池底的有机污染。

参池底层污泥清出后,采用高压水枪将池内的岩礁逐堆冲刷干净,除去污泥、粪便及杂藻,并采取边搅动池底边冲洗池底边放水的方式,将池底彻底冲洗一遍,然后纳水浸泡半月后,再将池水放掉,纳入新鲜海水。纳水要在大汛潮进行,每月换水一次,直至春季放苗前浸泡结束,生产实践已证明,采取这种方法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池底底泥的有机污染含量。

三、注重消毒技术,保护水体洁净。

海参系底栖生物,长期底栖生活,而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也主要集中在池底,同时养成池池底也是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杂质浓度最高的处所,只有首先使池底环境正常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病害发生。然而,现有大量海参的养殖池均为虾池改造而成,池底大部分是乱泥底质,尽管以投放硬质附着基来改善栖息环境,但由于成本高,往往附着基投量不足,迫使大部分海参长期屈栖在乱泥之中,这是造成疾病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污染,养殖业自身用水污染,因此,在清淤工作结束后,采用添加助净剂,搅拌、过滤及消毒措施,加强水体自净,保护水体是十分必要的。最好亩撒50~100千克生石灰或30克/立方米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一周后待药性消失后,再进水肥池及投苗养成。在养成过程中,也要根据养殖池水及底质的具体情况,并针对海参多在冬季低温不摄食易发病的特点,适时消毒,一般每半月至一个月亩撒30~50千克的生石灰或沸石粉,进行一次消毒或底质改良,为海参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入冬前再使用一次30~50克/立方米的海参生态基,全池泼洒,并结合投喂口服特效抗生素药饵,使海参体内积累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以增强海参在冬季的抗病能力。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作者:醉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