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主要症状为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活动不灵活,尤其可明显降低奶牛的产奶量,而且部分病牛常因瘫痪而被淘汰。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牛,黄牛、奶牛、水牛均可感染发病。不同性别、年龄的牛均可感染,高产奶牛症状较严重。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于蚊蝇多的季节流行,北方于8~10月,南方可提前发生。多雨潮湿容易导致本病流行。病牛高热期的血液中含有病毒,自然条件下传播媒介可能为吸血昆虫。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3~7天,发病前牛恶寒战栗。病牛有轻度运动失调,突然发热,体温在40℃以上,高热可维持2~3天。病牛精神委顿,皮温不均,鼻镜干而热,反刍停止,产奶量急剧下降,有的可停止产奶,体温恢复正常后再逐渐恢复。病牛不爱活动,站立不动,强使行走,则步态不稳,尤其后肢抬不起来,常擦地而行,严重病例卧地不能起立。四肢关节有轻度肿胀与疼痛,以致发生跛行。呼吸系统变化也很明显,在发热的同时,呼吸促迫,每分钟呼吸次数可在80次以上,肺部听诊肺泡音高亢,支气管音粗厉,病牛发出苦闷的呻吟声。眼结膜充血浮肿,流泪,畏光。大多数病牛鼻腔于高热期可见有透明黏稠分泌物流出,呈线状,同时亦常有流涎现象,口边粘有泡沫,口角流出线形黏液,有便秘或腹泻,发热期尿量减少,排出暗褐色浑浊尿。妊娠母牛患病可引起流产、死胎。
诊断本病的特点是大群发生,传播快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结合病牛的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但确诊本病,要分离病原,用已知血清作中和试验,或用已知病毒作病牛双份血清中和试验。
预防每年在蚊蝇滋生季节到来前给牛接种牛流行热油佐剂灭活疫苗,成年牛每头每次颈部皮下注射4毫升,6月龄内的犊牛剂量减半,间隔3周再以同样剂量加强免疫1次(具体按疫苗说明书)。及时清粪,采用环丙氨嗪等药物封闭粪堆,避免污水集积,减少蚊蝇滋生。
治疗对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但采用下列方法有较好的疗效。采用林格氏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按1∶1搭配,根据牛的大小确定静脉注射量。用圆蓝五肽(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的纯中药)按牛每公斤体重0.2毫升的量或抗毒先锋(主要成分:黄芪多糖)按牛每公斤体重0.15毫升的量,每天肌肉注射1~2次。配合五疫康(主要成分:磺胺类药)或蓝圆热毒清(主要成分:清热解毒的中药)按牛每公斤体重0.1克的量口服,每天服1次,连服3天。可根据病牛的具体情况,调整或增加适当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来源:科技信息报作者:武文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