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子属鞘翅目金龟子科,其幼虫是蛴螬。目前已知种类达17000种,许多种类是果园的主要害虫,有的昼伏夜出,有的夜伏昼出,有的就地为害,有的迁移为害。
一、主要种类形态识别
1、小青花金龟。体长13--17mm,暗绿色,头部黑色,复眼和触角黑褐色。胸、腹部的腹面密生许多深黄色短毛。前胸背板和翅鞘均为暗绿色或铜色,并密生许多黄色绒毛,无光泽。翅鞘上具有黄白色斑纹;腹部两侧各具有6个黄白色斑纹,排成一行;腹部末端也有4个黄白色斑纹,足皆为黑褐色。
1年发生1代,第2年4、5月份成虫出土活动。成虫白天活动,主要取食花蕊和花瓣,尤其在晴天无风和气温较高的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取食、飞翔最烈。属夜伏昼出型。
2、白星花金龟。体长18--24mm,宽11--14mm。椭圆形,背面扁平。全体黑紫铜色,带有绿色或紫色闪光。头方形,前缘微凹,稍向上翘起。前胸背板梯形,小盾片近三角形,前胸背板和翅鞘上散布有不规则的白斑纹,并有小刻点列。腹部两侧及末端,也有白色斑纹。
1年1代,5月成虫开始出现,6、7月发生较多,白天活动,往往成群为害,主要危害果实,雨后常见。对糖醋液有趋性,可利用此特性除害。属夜伏昼出型。
3、铜绿丽金龟。体长约15--19mm,宽8--10mm。椭圆形。体背为铜绿色,有金属光泽。额及前胸背板两侧边缘黄色。复眼黑色,大而圆。触角9节,浅黄褐色。鞘翅铜绿色,上有3条不明显的隆起线。虫体的腹面及足均为黄褐色。足的胫节和跗节红褐色。
6-7月成虫出土为害。7月中旬后逐渐减少。多在傍晚6、7点飞出,8时以后为害,属昼伏夜出型。主要为害叶子、根部,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假死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4、红脚绿丽金龟。椭圆形,体长18--26mm,宽11mm。体背绿色,腹部紫红色,具金属光泽。触角鳃片状,鳃片3节。鞘翅布满小刻点,鞘翅中央处隐约可见小刻点排列所成的纵线4--6条,边缘稍向上卷起,且带紫红色光泽,末端各有1小突起。腹部背腹面均可见6节。
6-7月为出土盛期,昼夜均可取食,为害叶果,有趋光性但不强。
5、苹毛丽金龟。体长约10mm,宽5mm。全体除鞘翅和小盾片光滑无毛外,皆密被黄白色细茸毛。雄虫茸毛长而密。头、胸背面紫铜色,鞘翅茶褐色,半透明,有光泽,从鞘翅上可以透视出翅折叠成“V”字形。鞘翅上有纵列成行的细小点刻。腹部两侧生有明显的黄白色毛丛,腹末露于鞘翅外。
4月上、中旬成虫出土活动,喜食花、叶和未成熟的种实。先飞至杨、榆、柳树上为害,后飞至杏、桃、李等果树,成虫白天活动,从早7时至日落前后均可为害,但以中午前后取食最盛。
6、黑绒鳃金龟。体长7--9mm,宽5--6mm。卵圆形,雄虫较雌虫略小,全体黑褐色或紫黑色,密背灰黑色短茸毛,具光泽。前胸背板密布点刻,前缘角呈锐角状向前突出,侧缘生有刺毛。鞘翅上具有9条浅纵沟纹,两侧亦有刺毛。腹部最后1对气门露出鞘翅外。
4月末至6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成虫在日落前后从土中爬出活动,傍晚取食,取食叶、芽,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二、综合防治措施
1、地下防治。在幼虫发生期,根据各种虫害的不同发生期,在地表撒施辛硫磷颗粒剂,每667平方米施3-5kg。
2、处理有机肥。未腐熟的土杂肥和秸秆中藏有大量金龟子的卵和幼虫,而通过高温腐熟后大部分幼虫和卵能被杀死,所以,果树施基肥时务必用腐熟后的土杂肥。
3、药剂防治。成虫发生时,可喷洒90%敌百虫、50%马拉硫磷等农药1000--1500倍液毒杀。对于幼虫,每667平方米用5%氯丹粉剂0.5--1.5kg,掺细土25--50kg充分混合制成毒土,均匀撒于地面,或于地面喷粉,于播种前随施药、随耕翻、随耙匀。不同的金龟子应采用不同的农药,注意不能对果树或人体构成危害。
4、诱杀。果园内每隔20--30m架设黑光灯或荧光灯一具,下置糖醋液,对有趋光性的虫进行诱杀。
5、果实套袋。果实套袋可避免夏秋成虫危害果实。
(作者:尹燕雷安国宁苑兆和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邮编: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