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扶桑花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扶桑花 |
拉丁名 | Fú Sānɡ Huā |
英文名 | |
别名 | 花上花、大红花、土红花、大红牡丹花、吊钟花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常栽植于庭院,亦有野生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纲目》 |
更多 | 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 |
《中药大辞典》:扶桑花
拼音注音
Fú Sānɡ Huā
别名
花上花(《南越笔记》),大红花(《汉英韵府》),土红花(《陆川本草》),大红牡丹花、吊钟花(《南宁市药物志》)。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
生境分布
常栽植于庭院,亦有野生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朱槿(《南方草木状》),又名:赤槿、日及(《南方草木状》),桑槿(《酉阳杂俎》),佛桑(《岭表录异》),扶桑(《纲目》),福桑(《广东新语》),舜英、小牡丹(《两粤琐语》),红木槿。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叶互生;阔卵形或狭卵形,长7~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突尖或渐尖,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或除近先端外几乎全缘,秃净,或于背脉有少许疏毛。花单生于上部叶腋;有一短或长、有节、广展或倾斜的柄;小苞片6~7枚,线形,分离,比萼短;萼绿色,长约2厘米,5裂,裂片卵形或披针形,尖锐;花冠直径约10厘米,花瓣5,倒卵形,圆端,通常玫瑰红,但亦有淡红、淡黄或其它颜色的,有时重瓣;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圆筒;子房5室,花柱5裂,柱头头状,雄蕊筒及柱头甚长,超出花冠外。蒴果卵形,有喙,光滑。花期全年。
化学成分
花含矢车菊素-二葡萄糖甙、矢车菊素槐糖葡萄糖甙和槲皮素二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朱槿中含甙类物质,对麻醉犬有降低血压作用,40~8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此甙(非纯品),可急剧降压,稍回升后又复降低,持续1~2小时。此降压作用不受阿托品影响,脊髓犬身上同样降压。对平滑肌(大鼠、兔、豚鼠小肠,大鼠、犬及兔支气管,兔子宫等)有致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能收缩蛙腹直肌(0.2~1毫克/毫升),并能被筒箭毒所部分拮抗,在小肠平滑肌标本上,0.1~0.3毫克;毫升的甙类物质在引起收缩以后,可转向松弛,并拮抗5-羟色胺、乙酰胆碱、组织眩、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后者乃对平滑肌的直接抑制作用,与兴奋胆碱能受体的致痉作用,似乎并非同一物质。
性味
甘,寒。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草求原》:"甘,寒,"
③《陆川本草》:"性凉,味淡。"
④《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凉血,解毒。治痰火咳嗽,鼻衄,痢疾,赤白浊,痈肿,毒疮。
①《广东新语》:"润容补血。"
②《本草求原》:"有红白二种,白者治白痢白浊,红者治红痢赤浊,饭上多蒸多晒,浸酒。"
③《岭南采药录》:"清肺热,去痰火,理咳嗽。"
④《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
⑤《南宁市药物志》:"煲猪肺治咳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鲜者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
治痈疽,腮肿:扶桑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纲目》)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