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恶实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述钩元》·隰草部 |
中文名 | 恶实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杨时泰·清(公元1644-1911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恶实·《本草述钩元》·杨时泰 |
更多 | 《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著 |
即牛蒡子。又名鼠粘子大力子。所在有之。三月生苗。起茎高三四尺。四月开淡紫花成丛。结实如枫球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之。一球数十子。其根灰黪。大者如臂。七月采子。十月采根。(濒湖)
子
气味辛平兼苦。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润肺散气。通十二经。明目补中。除风伤喉痹。风热痰壅。咽膈不利。头面浮肿。治风湿隐疹。风毒肿。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消斑疹毒。疗咳嗽伤肺肺壅。利腰膝凝滞。方书治中风头痛。痛痹挛晕。目痛内外障。
耳鼻舌痔。牛蒡味辛。金化。行肺为多。辛所以散。亦所以润也。与他寒剂之治热者不同。
盖风肿之毒。治须润之散之。未可直任寒剂。(类明)消散肿毒。须半生半熟用。以解表里。
(东垣)利血中之风热殊捷。第腹作微痛。须少服温剂同火酒散之。牛蒡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其治散风除热而解毒。(仲淳)同赤柽木为疹家要药。同浮萍等分为末。治风热瘾疹。薄荷汤下。每服二钱。日二服。同紫草犀角生地。治天行痘疮。血热干枯不得出。有神。
风热身肿欲裂。牛蒡子二两。炒研为末。每温水服二钱。日三服。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炒为末。热酒服一方寸匕。痰厥头痛。牛蒡子炒旋复花等分为末。腊茶清服一钱。日二服。咽膈不利。疏风壅涎唾。牛蒡子微炒。荆芥穗一两。炙甘草半两。为末。
食后汤服二钱。当缓缓取效。悬痈喉痛。风热上搏也。牛蒡炒甘草等分。水煎含咽。名启关散。喉痹肿痛。牛蒡子六分。马兰子六分。为散。每空心温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两。盐二两。研匀炒热。包熨喉外。便痈肿痛。牛蒡子二钱炒研。入蜜一匙。朴硝一匙。
空心温酒服。风热攻手指历节。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皆痛。遇暑热则大便秘。用牛蒡子三两。炒新豆豉羌活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论〕牛蒡春季生苗。初夏开花。七月采子。酝酿木火之气。以告成功于金。故其味辛浓却先是谓阳不壅为益阳剂欤淫者化治已。抑身。乃之阴以者。以至所皆缪氏。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血热便闭者宜之。若气虚色白。自利泄泻者。勿服。痧疹不忌〔修治〕用酒淘去沙土。又掠去浮面者。取沉重者。晒干。瓦器微炒。研细入药。须酒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