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山桂花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山桂花 |
拉丁名 | Shān Guì Huā |
英文名 | Root of Watter Milkwort |
别名 | 木辣椒、调经草、臭皮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300(-2500)m的落叶阔叶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处 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海桐花科植物短萼海桐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ala wattersii Hanc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 |
《中华本草》:山桂花
拼音注音
Shān Guì Huā
别名
木辣椒、调经草、臭皮
英文名
Root of Watter Milkwort
出处
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桐花科植物短萼海桐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ala wattersii Hanc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300(-2500)m的落叶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短萼海桐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枝条通常近轮生,嫩枝略被毛,后脱落。叶簇生于顶端;叶柄长1-1.5cm,有时更长;叶片薄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稀倒卵形,长4-14cm,宽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狭楔形,叶面干后发亮,云南产的标本叶面干后无光,下面初时有毛,后变秃净,全缘;侧脉9-11对。伞房花序3-5枝,生于枝顶叶腋内,长3-4cm,被微毛;花序梗长1-1.5cm;花淡黄色,极芳香;花梗长1cm;苞片狭披针形,长4-6mm,有微毛;萼片分离,或基部稍合生,膜质,卵状披针形,有微毛或无毛,长1-3mm;花瓣分离,长6-8mm;雄蕊有时与花瓣近等长,有时仅长2-3mm;子房密被绢状柔毛,花柱短而无毛。蒴果扁球形,直径8-10mm,2瓣裂,果瓣薄。种子长约3mm。花期4-5月,果期6-11月。
化学成分
树皮含三萜类化合物:茶皂甙元(theasapogenin)D,R1-玉蕊醇(R1-barrigenol),短萼海桐皂甙元(pittobrevigenin)即是21-O-当归酰-R1-玉蕊醇(21-O-angelloyl22-O-acetyl-R1-barrigen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归经
肝经
性味
微甘涩;温
功能主治
活血解毒。主乳痛;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树皮:滋补强壮,舒筋散血。治跌打损伤。2.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根、叶:活血解毒。治乳痈。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