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蒺藜子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 |
中文名 | 蒺藜子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陶弘景·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蒺藜子·《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
更多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
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 ,一名茨。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曝干。(乌头为之使。)
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茨,不可扫也。
以刺梗秽也。方用甚稀尔。(《大观》卷七,《政和》一七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