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牛白藤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牛白藤 |
拉丁名 | Niú Bái Ténɡ |
英文名 | |
别名 | 有毛鸡屎藤、脓见消、癍痧藤、大叶龙胆草、土加藤甜茶、接骨丹、排骨连、凉茶藤、山甘草、脚白藤、半路哮、白束、大号山甘草、白藤草、土五加皮、涂藤头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坡地、林下、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牛白藤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hedyotidea DC,[Oldentandia hedyotidea (DC.) Hand.-Mazz.]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
《中华本草》:牛白藤
拼音注音
Niú Bái Ténɡ
别名
有毛鸡屎藤、脓见消、癍痧藤、大叶龙胆草、土加藤甜茶、接骨丹、排骨连、凉茶藤、山甘草、脚白藤、半路哮、白束、大号山甘草、白藤草、土五加皮、涂藤头
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牛白藤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hedyotidea DC,[Oldentandia hedyotidea (DC.)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坡地、林下、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原形态
牛白藤,多年生藤状灌木,高3-5m。触之粗糙,幼枝四棱形密被粉末状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10mm;托叶长4-6mm,有4-6条剌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2.5-4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上面粗糙,下面被柔毛,全缘,膜质。花序球形,腋生或顶生;总花梗长1.5-2.5cm;花细小,白色,具短梗;萼简陀螺状,理解片4,线状披针形;花冠长1.5cm,裂片披针形,长4-4.5mm;外反;雄蕊二型,伸出或内藏。蒴果近球形,直径约2mm,先端极隆起,有宿存萼裂片,开裂。花期秋季。
性状
性状鉴别 藤茎多切成斜片或段片,长3-5cm,直径0.3-3cm,外皮淡黄色或灰褐色,粗造,有稍扭曲的浅沟槽及细纵纹;皮孔点状突起,常纵向排列呈棱线,黄白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暗灰色,较窄,木部宽广,深黄色、黄白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菊花纹,中心有髓。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4-10cm,宽2.5-4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粗糙,下面叶脉有粉末状柔毛,侧脉明显;托叶截头状,长4-6mm,先端有剌毛4-6条;叶柄长3-10mm。气微,味微甘。以片张厚薄均匀、切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较窄。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窄,细胞较小。木质部较宽,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孔径较大。髓部方形或类圆形,薄壁细胞类圆形,有的细胞壁增厚成网纹状。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针晶。
归经
肺;肝;肾经
性味
甘淡;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中暑;高热;肠炎;皮肤湿疹;带状疱疹;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清凉解毒,祛风止咳,治癍痧,呕吐,胃痛,瘰疬,五痨七伤,去腐。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暑,祛风除湿。
3.《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消肿散瘀,通经活络,接筋续骨。治骨折筋伤,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