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扭肚藤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扭肚藤 |
拉丁名 | Niǔ Dù Ténɡ |
英文名 | |
别名 | 白花茶、假素馨、青藤仔花、左扭藤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野生,常攀援于灌木丛中。分布我国南部。产于广东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岭南采药录》 |
更多 | 为木犀科植物扭肚藤的嫩茎叶。夏、秋采收嫩枝叶,切段晒干。 |
《中药大辞典》:扭肚藤
拼音注音
Niǔ Dù Ténɡ
别名
白花茶、假素馨、青藤仔花(《岭南采药录》),左扭藤(《岭南草药志》)。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扭肚藤的嫩茎叶。夏、秋采收嫩枝叶,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野生,常攀援于灌木丛中。分布我国南部。产于广东等地。
原形态
藤状灌木,高2~4米。小枝微有毛。单叶对生;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尖,基部浑圆、截头状或稍心形,被微毛或近秃净或沿背脉上有柔毛,具短柄。聚伞花序稠密,常生于侧枝之顶,多少被柔毛;花柄极短,长2~3毫米,被疏毛或近秃净;萼被毛,裂片线形,长5~10毫米;花冠白色,芳香,高脚碟状,管长约2~3厘米,裂片矩圆形,长6~10毫米;雄蕊2,内藏;子房上位,2室。果球形,直径约4毫米。花期7月。
性状
干燥茎圆柱形,多截成长约3~5厘米的段落,粗约1~5毫米;幼枝茶褐色被疏毛,或近光滑,节部稍膨大。质坚,断面粗糙,木部白色,中央具明显的髓部或形成空洞。叶茶褐色,对生,卵状披针形,全缘,质薄而脆,易碎。以叶多、茶褐色、枝少者为佳。
性味
《岭南草药志》:"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治湿热腹痛,肠炎,痢疾,四肢麻痹肿痛,瘰疬,疥疮。
①《岭南采药录》:"治湿热腹痛,大便不畅,煎服。煎汤洗疮疥。"
②《岭南草药志》:"清利湿热及消滞。"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肠炎,痢疾,消化不良,风湿性关节炎,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湿热腹痛:扭肚藤五钱,阮生龙五钱,乌臼树三钱,红救主三钱,七枝莲三钱,独脚柑三钱,槐花米三钱。水煎服。
②治四肢麻痹肿痛:假素馨适量,与猪蹄煎汤服。
③治鼠疬:白花茶叶、老鼠柏。二味共炖酒内服,其渣外敷。
④治牙骹蛇(牙骹附近患淋巴管炎,很快令牙关不能开合):扭肚藤叶五钱,不七草五钱.水瓜叶五钱,白菊花五钱。捣烂取水服,药渣加三黄散敷患处。
⑤治乳疮:扭肚藤一两,赶狗章二钱。水煎服。
⑥治流血不止:扭肚藤晒干研末密封,适量内服或外用。(选方出《岭南草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