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埃蕾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埃蕾 |
拉丁名 | āi Lěi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2200m的潮湿荒地或滩地水旁。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华南等沿海地区。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百金花的带花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ntaurium pulchellum Druce var.al-taicum (Griseb.)Kitag.et Hara[Erythraea ramosissima var |
《中华本草》:埃蕾
拼音注音
āi Lěi
出处
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百金花的带花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ntaurium pulchellum Druce var.al-taicum (Griseb.)Kitag.et Hara[Erythraea ramosissima var.al-taica Griseb.;Centaurium meyeri(Bunge)Druce]
采收和储藏:开花时采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2200m的潮湿荒地或滩地水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华南等沿海地区。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40cm。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近四棱形,多分枝。叶对生;无柄;基部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6mm,宽3-6mm,先端钝尖,上部叶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尖,似苞叶状,长6-13mm,宽2-4mm;具3出脉。花多数,排列成疏散的二歧式聚伞花序,具细长梗;花萼5深裂,裂片钻形,中脉在背面高高突起呈脊状;花冠漏斗形,白色或粉红色,长1.5cm,花冠筒部狭长,先端5裂,裂片短,长椭圆形,长2.7-3.2mm;雄蕊5,稍外露,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短,线形,长约2mm,花药长圆形,卷作螺旋形;子房上位,2室,椭圆形,长7-长7.5-9mm,花柱宿存。种子球形,黑褐色,表面有浅蜂窝状网隙。花、果期7-9月。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肝炎;胆囊炎;头痛发热;牙痛;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