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匐地风毛菊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匐地风毛菊 |
拉丁名 | Fú Dì Fēnɡ Máo Jú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高山区河滩草甸及阴湿山坡。分布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
更多 | 为菊科植物匐地风毛菊的全草。9月采,洗净晒干。 |
《中药大辞典》:匐地风毛菊
拼音注音
Fú Dì Fēnɡ Máo Jú
出处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为菊科植物匐地风毛菊的全草。9月采,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区河滩草甸及阴湿山坡。分布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
原形态
匐地风毛菊,又名:星状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根颈被棕色纤维状枯存叶柄。叶多数,覆瓦状排列,呈放射状,线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3~10毫米,基部增宽,红紫色。头状花序多数聚生,直径0.7~1厘米,无总梗;总苞圆柱形,总苞片常带紫色,5列,有缘毛,外列的长圆形,内列的线形;花全部管状,两性,紫色;花药蓝灰色,基部有尾,尾上具绵毛。瘦果光滑。冠毛淡褐色,羽状。花果期7~9月。
归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肝、脾经。"
性味
①《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苦,微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甘,平。"
功能主治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治中毒性热症,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
复方
①风湿筋骨疼痛,伸屈不利:匐地风毛菊配秦艽、老鹳草、铁线莲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肉中毒:匐地风毛菊配糙苏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