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蜻蜒兰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蜻蜒兰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Asiatic Dragonflyorchis |
别名 | 竹叶兰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800m的山坡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东北植物检索表》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蜻蜓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ularia fuscescens ( L.) Lind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拼音注音
Qīnɡ Yán Lán
别名
竹叶兰
英文名
all-grass of Asiatic Dragonflyorchis
出处
出自《东北植物检索表》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蜻蜓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ularia fuscescens ( L.) Lind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800m的山坡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蜻蜒兰,陆生植物,高24-50cm。根茎短,根粗,肉质,或多或少呈指状。茎直立,具1-3枚叶。叶倒卵形至椭圆状卵形,长6-15cm,宽3-7cm,先端钝。总状花序狭长,具多数花;花苞片狭披针形,常长于子房;花小;中萼片卵形,急尖,长3.5-4mm,宽2.5-3mm,侧萼片斜椭圆形,外缘外卷而呈舟状,较中萼片长而狭;花瓣较狭,斜狭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唇瓣舌状披针形,长3.5-4mm,基部两侧各具1枚三角形的小裂片,小裂片长达1mm,中裂片舌状,两端稍狭,宽约1.5mm,距细长,弧曲,几与子房等长,向顶增厚;蕊柱先端两侧各具1枚钻状退化雄蕊,粘盘椭圆形,被蕊喙边所形成蚌壳状粘囊包着。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主烧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汁涂。
各家论述
《湖南民间药物资料》:治烧伤。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