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57131)
1 病因分析
饲养密度过大,如猪、禽之间相互接触而频繁冲突,为争夺饮水和饲料位置,互相咬斗、攻击,常易诱发恶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再加上空气中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刺激易使畜禽烦躁不安。光色不适,光照过强,易导致禽的啄癖。采用黄光啄癖发生率为52%,青光为21.5%,白炽灯光为15%,而采用红光或绿光啄癖发生率为0。
许多营养因素已被公认是引起异食癖的诱因。钠、钙、铁、铜、镁、钴、锰、硫、磷等矿物质不足,特别是钠盐不足是常见原因,通常有异食癖的家畜多喜舔食碱性的物质。钠的缺乏可因饲料里钠不足,也可因饲料里钾盐过多,因为机体要排除过多的钾,应同时增加钠的排出。如果每千克泥土里含钴量为2.3~2.5毫克时,则该地区不发生异食癖。每千克泥土里含钴量为1.5~2.0毫克时,该地区的畜禽很易发生异食癖。有人注意到,在异食癖多发的地方,干草的含铜量较低,约2~5毫克/千克。钙、磷比例失调,以及长期饲喂过酸的饲料等都可使体内碱消耗过多。某些维生素的缺乏,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可导致体内的代谢机能紊乱而诱发异食癖。猪吃胎衣和胎儿、绵羊和鸡有食毛癖,鸡有啄肛癖与硫及某些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缺乏有关。
一些临床和亚临床疾病已被证明是畜禽患有异食癖的原因。疾病本身不能引起异食癖,但可产生应激作用,如现在通常观测到猪尾尖的坏死已被证明可引起咬尾症。体内外寄生虫通过直接刺激或产生毒素也起作用。
2 临床症状
异食癖多以消化不良开始,患畜出现味觉异常和异食症状。患畜啃咬、舔食、吞咽被粪便污染的饲草或垫草,啃食墙土、砖瓦块、煤渣、破布等物,舔食墙壁、食糟。患畜被毛蓬乱无光泽,皮肤干燥,弹力减退。病畜易惊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以后则迟钝。病畜口腔干燥,开始多便秘,后下痢,或便秘、下痢交替出现。病畜拱腰、磨齿,天冷时畏寒而战栗。病畜贫血,出现渐进性消瘦,食欲进一步恶化,甚至发生衰竭而死亡。绵羊出现食毛癖,主要发生在早春饲草青黄不接的时候,且多见于羔羊。
母猪有食胎衣,仔猪间有互相啃咬耳朵、腹侧和尾巴的恶癖(www.nczfj.com)。断奶后,仔猪、架子猪相互啃咬对方耳朵、尾巴和鬃毛时,常可引起相互攻击和外伤。在某屠宰场的群体中,12%左右的猪有咬尾恶癖。最近认识到咬耳是比咬尾更严重的恶癖,通过耳朵的破口能使病猪病情恶化,尤其在那些早期断奶的猪舍,这种情况日益严重,比咬尾症更早发生。耳朵被咬主要发生在两个部位,一个在耳尖,一个在耳朵的基部。大部分发生是双边发生,发生在一边的较少见。鸡有食毛癖、啄肛癖、啄趾癖、食卵癖等,一旦发生,可在鸡群中快速传播,互相啄食和攻击,甚至出现鸡群对某一只鸡进行攻击,造成伤亡。
异食癖多呈慢性经过,对早期和轻型的患畜,如果能及时改善饲养管理,采取适当的治疗,病畜可很快好转,否则病程可达数月,甚至1~2年。随饲养条件的变化,患畜发病与好转常呈周期性的交替变化,最后病畜衰竭而死。有的畜禽因毛发、破布、马粪阻塞消化道,或尖锐异物使胃肠道穿孔而引起死亡。
3 诊断
将异食作为症状诊断不困难,但若想做出病原学诊断,则应从病史、临床特征等方面具体分析,因为异食仅是若干疾病症状上的表现,如果不进行病原学诊断,则不能对本病进行有效的防治。
4 防治
应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喂给全价配合饲料。当发现有异食癖时,可适当增加矿物质和复合维生素的添加量。此外,喂料要做到定时、定量,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若土壤中缺乏某种矿物质的牧场,要增施含该物质的肥料,并采取轮换放牧。无青草的季节要喂质量好的青干草、青贮料,补饲麦芽、酵母等富含维生素的饲料,有青草的季节多喂青草。有条件时,可根据饲料和土壤的情况进行补饲。
要合理组群,应把来源、体质、体重、性情和采食习惯等方面近似的动物组群饲养,每个动物群的数量应以圈养密度、饲养方式以及圈舍设备等因素而定。在工厂化养猪条件下,每群不宜超过50头。猪在自然温度、自然通风的条件下,每群以10~20头为宜,同一猪群个体的体重相差不能太大。架子猪不超过10千克。仔猪每头体重不宜超过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