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基础的食物和一种饲养业的发展对象,家禽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家禽的疾病防治工作对于家禽饲养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和人们生活的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鸡瘟和鸭瘟
1.1 症状
鸡瘟和鸭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多发,不论品种和大小均易受感染。病禽最初精神不好,垂头缩颈,少食或不食,拉稀粪,稀粪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的伸直头颈张口呼吸,并发出“咚咚”的怪叫声,病程较长的病禽则涌现神经症状,如动作失调、伏地转圈等。
1.2 预防
加强平时的防疫工作,不引进病禽及带毒禽,严禁将病禽和死禽肉送往集市出售。平时要留意环境和鸡舍的卫生,对其进行按期消毒,消毒药有3%~5%烧碱、10~20g的漂白粉、10%~20%的生石灰,空气消毒可用过氧乙酸。鸡(鸭)瘟无特效药治疗,发病时,通常履行鸡(鸭)瘟菌苗争切接种,同时添加抗生素防继发感染。
2 禽霍乱
2.1 症状
禽霍乱又称禽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鸡、鸭、鹅都能感染,且死亡很快,发病季节性不显然。最急性型的,病鸡突然死亡,死前看不出任何症状,剖检可见肝脏上有许多针尖大的灰白坏死小点。
2.2 预防与治疗
要预防禽霍乱,就应注意平时的饲养管理,严格禽场消毒的卫生制度。常发本病的地方要接种禽霍乱苗,3个月以上的禽只每只肌注2ml,并辅助投喂预防药。对于发病的禽只,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均有很好的疗效,在饲料中添加0.5%~1%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在饲料中添加0.19/5磺胺喹口恶林,连喂3~4d后效果较好。
3 白痢
3.1 症状
白痢是幼禽最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为害雏禽,患病小禽大多死亡,大禽感染后无显然症状,成为慢性带菌者。小禽的突发症状是干痢,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且呈黏性糊状,直肠邻近的绒毛常被粪便黏结成团,以致排便艰巨,吱吱叽叫,精神差,以5~15日龄小禽死亡最多。
3.2 预防
雏禽出壳后第二天即按饲料比例加入0.02%的痢特灵,连喂7d(痢特灵毒性大,在使用进程中应特别留意剂量和投喂时间,避免中毒),或使用0.2%~0.5%的磺胺类药物,连喂7d。
3.3 治疗
按饲料0.04%的浓度拌入呋哺唑酮,或使用四环素、金霉素,按0.2%比例拌料,2种药物均延续喂7d;用氯霉素0.2%~0.5%拌料,连喂3~4d;也可用磺胺类0.5%拌料使用。
4 球虫病
4.1 症状
鸡球虫病是一种全世界普遍发生而且损害十分严重的疾病,2个月内的雏鸡死亡率最高,雏鸡患此病时多呈急性进程。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差,便秘或干痢,粪中常带有血迹,剖检可见盲肠肿大、出血。肉仔鸡特别易发该病。
4.2 预防
搞好舍内卫生,粪便要经发酵解决,自雏鸡10日龄时超投预防药,延续30~45d。要留意经常改换药物,或联结使用几种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4.3 防治
可使用痢特灵进行防治,按0.02%~0.04%混饲,连用5d;氯胍用量为0.0033%混饲;土霉素按0.005%~0.01%混入饲料。
5 马立克氏病
5.1 症状
马立克氏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母性传染病,会引起鸡的所有器官和组织生成肿瘤。本病传染性强、埋伏期较长,一般为1~3月不等,爆发急性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的鸡淘汰及死亡率达10%~80%,严重威胁养鸡生产。
5.2 预防
初生雏鸡最易感染马立克病,因此,育雏室的隔离、流水线和净化特别重要,是预防马立克病的第一重要环节。肉鸡多在40~60日龄发病,蛋鸡可在70~140日龄发病,(www.nczfj.com)最早可见4周龄发病。
5.2 防治
一是搞好环境卫生消毒,特别是雏鸡舍;二是对1日龄雏鸡接种马立克防毒苗,雏鸡多在3周内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年,所以雏鸡30日龄内的管理和隔离工作更显重要。
6 禽曲霉菌病
6.1 症状
家禽曲霉病是一种常见的霉菌病,其特点是呼吸道发生炎症(尤其是肺和蔼囊),主要发生于幼禽身上,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禽只死亡。污染的垫料、木屑、空气、泥土、饲料是引起本病风行的主要原因,幼禽是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发病,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是引起本病爆发的重要起因。鸡得病后可见呼吸艰巨、张口呼吸、减食或不吃食,病程在1周左右,如不及时采取办法,死亡率可达50%以上。
6.2 预防
不使用发霉的垫草和饲料是预防曲霉菌病的主要办法,因此,应维持育雏室干净、单调,保持每天温差不要过大,发霉饲料坚持不能喂鸡,育雏室要用5%石炭酸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方能进雏。
6.3 防治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据报道,用制霉菌素防治有一定疗效,剂量为每100只鸡用50IU,日服2次,连用3d;也有材料介绍可用碘化钾、硫酸铜液让禽饮用进行防治;发现该病后要立刻改换垫料或换去发霉饲料,并加入抗生素以避免继发感染。
7 雏鸭病毒性肝炎
7.1 症状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死亡率从低于5%到高达95%。该病主要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当、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内湿度过大、密度过高以及鸭的饲料品质不好等造成的。病丫精神萎靡,闭眼,离群,行动迟缓,还有神经症状,如全身抽搐等,出现神经症状后数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病程通常为3~4d。
7.2 防治
(1)雏鸭日粮中必须含有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2)用免疫血清皮下注射0.5~1ml,可起到预防作用,对发病鸭也有一定疗效;将病毒接种子产蛋鸭,促使其孵出具备免疫力的雏鸭。(3)各类磺胺类药物和抗菌素对本病都没有治疗效果。
8 大肠杆菌病
8.1 症状
此病多发于8~15日龄的雏鸭。在不合理的饲养条件下,特别是缺少维生素和饲喂霉变饲料,或在雨季天热褥草湿润,加上气象突变、雏鸭抵抗力低,受冷或受热而传染此病。病鸭食欲减退,口渴,无神,下痢且有时混有血,直肠周围沾有粪便,呼吸艰巨,张嘴喘气,体温增到43℃以上,毛粗乱无光泽,严重者有时两眼失明。
8.2 防治
(1)做好防疫卫生工作,留意舍内通风,垫草、饲料、饮水及用具要经常维持干净。(2)在饲料中加入万分之三呋喃西林,或0.5%~1%磺胺噻唑,连服3~5d。(3)个别严重的,第一次喂0.5g磺胺噻唑,以后每隔6h喂0.25~0.3g,延续3~5d(1~2kg重鸭的喂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