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鳃丝溃烂的病原体较多,有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通常情况下只要鳃丝发生病变通称为烂鳃病,而因细菌引起的烂鳃则称为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为柱状黄杆菌
(Flavobacteriumcolumnare)(图1),柱状黄杆菌属黄杆菌属的细菌,菌体细长、柔软而易弯曲,两端钝圆,一般稍弯。严格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团聚性和滑动能力。菌体无鞭毛,滑行或摇晃运动,往往丛生成团(图2)。
柱状黄杆菌是重要养殖鱼类如草鱼、鳜鱼、鲤鱼等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也是斑点叉尾鮰柱形病的病原。
【致病条件】柱状黄杆菌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和土壤中,能分解环境中的有机质。柱状黄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它的毒力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水体的盐度、水温、饲养应激等等。不同的菌株之间由于毒力存在着差异,引起鱼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相同。引起柱状黄杆菌感染的条件不是单一的,而常常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组织损伤因素。完整的鳃组织和皮肤是鱼类保护自身免细菌受感染的天然屏障,损伤的鳃组织和皮肤使天然屏障保护功能部分伤失而使鱼类容易遭受感染。
②温度因素。当环境变化和水温上升至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时,许多鱼类都对柱状黄杆菌表现敏感。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经常发生在水温在于20℃的水环境中。
③环境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如高密度、不当操作、低溶氧量、高温及水体富营养化等也容易导至柱形病的发生。
④病原因素。水体环境中病原菌的浓度以及菌株毒力的强弱与鱼类感染发病密切。如果水体中的病原菌的浓度过高或菌株毒力较强,鱼类则容易感染发病。
⑤宿主因素。一般而言,柱状黄杆菌不易感染健康的鱼,但如果鱼类的免疫力与营养状况不佳,鱼类也是容易被感染的。
⑥继发感染。柱状黄杆菌不仅是原发性病原,也可以是继发感染的病原。鱼类处于疾病状态时,其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大大提高了柱状黄杆菌的感染机率。
【主要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的颜色更为暗黑(图3),因而称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的鳃盖内表皮常常充血(图4),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行不规则的透明小区(图5),俗称“开天窗”。
柱状黄杆菌侵袭草鱼鳃的方式,一般是从鳃丝末端开始,然后往鳃丝基础和两侧扩展,因此,鳃丝末端的病变比较严重。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末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鳃瓣上可见血斑点。有的从鳃丝末端开始,沿着鳃瓣边缘均匀地烂成一圈逐渐向鳃瓣基部扩展(图6);有的先在鳃瓣边缘出现斑点状白色腐烂鳃丝然后逐渐扩大蔓延(图7);因养殖水体底泥过深或施用过量有机肥,有的鳃丝溃烂成长短不一的扫帚状(图8);因养殖水体悬浮的有机污物太多,有的鳃丝表面覆盖一层厚厚的污物层(图9)。
从鳃的腐烂部分取下一小块鳃丝,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一般可见到鳃丝骨条尖端外露(图10),附着许多粘液(图10、11)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鳜鱼、罗非鱼、加州鲈等。一般流行于4~10月,水温15℃以上时发生,在15~30℃内水温越高易暴发流行。细菌性烂鳃病在高有机负荷、高氨氮以及淤泥过深的情况下高发。
该病常因寄生虫感染后继发感染柱状黄杆菌,也常与鳃霉病并发;而鲤鱼常先感染镜鲤疱疹病毒,然后继发感染柱状黄杆菌。
【诊断方法】①根据主要症状初点诊断;②诊断烂鳃病时,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一端固定,另一端呈括弧状缓慢往复摆动。有些菌体聚集成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像仙人球或仙人柱一样的“柱子”(图2),也有的柱子呈珊瑚以及星状,即可诊断。
由柱状黄杆菌引起的烂鳃病,注意与下列鳃病相区别:①寄生虫导导致的继发性细菌性烂鳃病,显微镜下可见到时鳃上寄生有大量的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②鳃霉引起的烂鳃病。显微镜下可见霉菌菌丝。
【防治方法】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或皮肤受损(如寄生虫或受机械损伤)后特别容易感染。在水质好、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治疗该病时按以下方法:
①如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高或透明度较低时,第一天全池泼洒“精品一元笑”或“康乐”或“强氯精”,第二天全池泼洒“顶典”;②如养殖水体透明度适宜且藻类丰富,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溶液”或“中博红”或“顶典”;③泼洒外用药物时,对吃食性鱼类须同时口服“穿梅三黄散+氟苯尼考(或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一个疗程。
【特别提示】①该病须通过减少水体中有机负荷和避免外伤来进行预防;②确诊鱼类已感染了寄生虫,则应首先泼洒针对性的外用杀虫药;③如并发鳃霉,则须在泼洒外用消毒杀菌药后全池泼洒“每立克”;④对有机质多或底泥过深的池塘,须首先全池泼(干)洒“康乐”或“水立爽”或“底立爽”1次后再使用外用消毒杀菌药物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