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中,各种环境因子都会对渔药的使用效果产生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养殖水体在不同酸碱度、水温和溶氧条件下,我们该怎样使用渔药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pH值对渔药使用效果的影响
有的药物由于水体酸碱度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化学变化而使药效与毒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用黄连治疗欧洲鳗爱德华氏菌病和青鱼、草鱼细菌性疾病时,其疗效与水体pH值密切相关。pH值在7.5~8时疗效较好,当pH值低于7.5或高于8时,疗效随pH值的降低或升高而减弱,pH值低于6.1或高于8.8时失去抑菌作用。这种现象说明,水体pH值变化对黄连的抗菌作用有较大影响,只有在微碱性水质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抗菌作用。
1.酸性增强药物
水体的酸碱度对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影响。酸性药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药物,在碱性水环境中的作用减弱;硫酸铜在偏酸性水体中杀灭寄生虫的效果比在偏碱性水体中效果好;漂白粉在碱性环境中,由于生成的次氯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因而作用减弱。含氯消毒剂会受到水体pH的影响,pH在6.5以下,0.2~0.4毫克/升浓度即有较强的杀菌力,而pH为8时,药浓度达到0.8~1.6毫克/升才可获得同样的效果;土霉素在碱性条件下易失效,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而影响吸收;二氯异氰脲酸钠在酸碱度较低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好,而在酸碱度较高的条件下使用效果较差。对于以上这些药物宜在上午施药。
2.碱性增强药物
碱性药物如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等随pH升高而药性增强;敌百虫在碱性环境下可转化为剧毒的敌敌畏,药效增加数倍,且转化速度随pH值和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含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中毒性增强,其效果同敌百虫;雷丸为多孔菌科雷丸菌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竹的枯枝上,切片生用或研粉用,不宜煎煮。雷丸含一种蛋白质分解酶(雷丸素),其功效可能是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以驱杀绦虫为主,也能驱杀蛔虫、钩虫。在碱性溶液中其分解蛋白质的效力最大,在酸性溶媒中则无效;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宜在碱性水质中使用,在酸性水质中药效损失较大。常用的含生物碱的中草药有乌桕、铁齿苋、黄柏、苦参、车前草、槟榔等。槟榔是一种常用驱虫药,一般用于绦虫和孢子虫等寄生虫鱼病的防治,其驱虫的有效成分是槟榔碱,酸性水质可使药效损失90%以上而失去驱虫功能;氨基糖甘类在碱性环境下作用增强;戊二醛在碱性水溶液中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当pH为7.5~8.5时,作用最强,可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芽孢、真菌、病毒,其作用较甲醛强2~10倍。这些药物宜在下午用药。
二、水体温度对用药效果的影响
一般认为,药效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而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通常温度每升高10℃,药力可提高1倍左右。水体的理化性质会改变水产动物机体的状态,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陆生恒温动物内在环境比较稳定,它们对药物的反应较少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温动物外界环境可显著地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尤其是体外用药的情况下。例如治疗鱼波豆虫病用全池遍洒硫酸铜,使池水成0.7克/米3;但在炎热的夏天只需0.5克/米3;而冬天用到1.4克/米3时才会治愈,这一浓度如果用在其他季节,鱼类会很快死亡。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药效与水温呈正相关,即水温升高时,药物作用的增强,作用速度加快,如含氯消毒剂、表面活性剂等。水温的变化对各种渔药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如某些消毒剂,当水温按等差级数递增时,杀菌速度则按几何级数递增;而有些药物如硫酸铜、漂白粉等,水温升高对其药效的加强并不明显,反而会使药物毒性增强;但也有少数药物,如用丙酮溶解的4.5%高效氯氰菊酯的药效、毒性与水温呈负相关,水温升高药效反而降低。当水温在20℃以上时,溴氰菊酯药效明显比20℃以下低。在水温25℃时高锰酸钾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明显比20℃时强;在60℃水中溶解时硫酸铜即失效。渔药的用量是指水温20℃时的基础用量,水温升高时应酌情减少用量;水温降低时,应适当增加用量。
三、水体溶解氧对用药效果的影响
溶解氧越高,水产动物对药物的耐受性越强,而溶解氧较低时,则易发生中毒现象。溶解氧的变化与pH值、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日出后,水体表层温度逐渐升高,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溶解氧逐渐升高,二氧化碳被消耗,pH值也逐渐升高。
所以我们应该及时了解养殖水体的各项指标,并采取适合的药物,这样不仅不浪费渔药和钱财,还能有效防治鱼病,帮你省下一笔可观的费用。
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祁保霞
通辽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迟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