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在分类上属动物界(Animali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螯虾科(Cambaridae)、原螯虾属(Procambarus)。
图1.克氏原螯虾外部形态
图2.克氏原螯虾雌雄鉴别方法
(A.雌虾;B.雄虾)
1、形态特征
克氏原螯虾整个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0节组成,除尾节无附肢外共有附肢19对,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甲壳)。该虾头部5节,胸部8节,头部圆筒形,前端有一额角,三角形。额角表面中部凹陷,两侧有隆脊,尖端锐刺状。头胸甲两侧具粗糙颗粒,有触须3对,触须近头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头部外缘的一对触须特别粗长,一般比体长长1/3;在一对长触须中间为两对短触须,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腹部共有7节,其后端有一扁平的尾节与第六腹节的附肢共同组成尾扇,尾扇有5片,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时,以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损害。胸足5对,第一对呈螯状,特别粗大坚厚,故称螯虾,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发达。第二、第三对钳状,后两对爪状。腹足6对,雌性第一腹足退化,雄性前两对腹足钙质化,呈现其第二性状。各对附肢具有各自的功能。克氏原螯虾性成熟个体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淡褐色、黄褐色等。常见个体为全长3.5~12.5㎝。
2、生态习性
克氏原螯虾原产原产北美南部,现广泛分布于世界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性常见种,该虾1918年从美国引进日本,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日本引入我国南京和上海,通过多年的自然繁衍和人为携带扩散,现广泛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除青藏高源外),成为内陆水域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可供利用的天然种群。克氏原螯虾也是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为我国的主产区。
克氏原螯虾为昼伏夜出的夜行性动物。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沼泽、池塘、沟渠和稻田等浅水区域,栖息地多为土质,有较多的水草、树根或石块等隐蔽物,白天常潜伏在水体底部光线较暗的角落、石块旁,草丛及洞穴中,夜晚出来摄食。该虾营底栖爬行生活,稍遇惊吓,即弹跳躲避;喜活水新水、遇微流则逆水上溯。饵料缺泛或环境不适时,爬上陆地,寻找适宜栖息处。该虾有较强的攀援能力和掘洞能力,洞穴的深浅以及洞穴的走向与土质、水体水位的波动、季节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有关;穴居特点:非产卵期一个穴中通常仅有1只虾,产卵季节大多雌雄成对同穴,偶尔也有一只雄虾与两只雌虾处在一个洞穴的现象出现。克氏原螯虾是广温性虾类,可在0℃~40℃的水域生存,其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5℃时,吃食减少或停食,并进行穴居生活。
克氏原螯虾是杂食性动物,对各种谷物、饼类、蔬菜、陆生牧草、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及动物尸体均能摄食,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因其捕食能力较弱,在自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植物性饵料。该虾用第l螯足捕获大型食物,撕碎后再送给第2、3螫足抱食;小型食物则直接用第2、3螫足抱住吃食,觅食主要在傍晚和黎明时进行。克氏原螯虾耐饥力强,十几天不进食仍能正常生话;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摄食强度增加。克氏原螯虾有较强的领域行为和种内攻击行为,当幼虾体长超过2.5厘米时,攻击打斗现象明显,尤其在食物缺乏或密度过大时会相互残杀或残食。
3、生长与繁殖
3.1生长与蜕壳
克氏原螯虾通过蜕壳实现生长,蜕皮的过程包括蜕去旧甲壳,个体由于吸水迅速增大,新甲壳形成并硬化等过程。脱离母体的幼虾平均全长约1.0㎝,体重0.035~O.045g,其生长到体重30g阶段的速率较快;50~100g阶段生长速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超过这个阶段,生长速率便呈下降的趋势,因而形成一个倒U字形的生长曲线。在水体条件良好的池塘或稻田中,通过投喂优质饲料,刚离开母体的幼虾经50天~60天的饲养就可达到上市规格。克氏原螯虾的蜕壳生长与水温、营养及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则蜕壳间隔短。该虾蜕壳时,静伏于安静隐蔽处,头胸甲与腹节之间裂开,整个虾体从壳中蜕出。刚蜕壳时,虾体光亮、嫩软、体色鲜艳,色泽较浅;随着时间推移,体色渐深,虾壳变硬,然后开始正常活动。
3.2交配与繁殖
克氏原螯虾无生殖蜕壳,是多雄交配,即一只母虾在产卵前会和多尾雄虾进行交配,同样雄也会和多尾雌交配;克氏原螯虾的纳精囊为刲闭式纳精囊,雌虾的卵母细胞须交配后才能发育成熟。因此,其交配后通常需2周才能产卵,长的可达2~3个月后产卵。在长江和淮河流域,克氏原螯虾在一年中有两个产卵高峰期,即秋季的9月~10月和翌年春季的4月~5月,两个产卵群数量比较,秋季群高于春季群。克氏原螯虾卵粒大,与其它虾类比产卵量较小,每次产卵通常在9~12粒/克,刚产出的卵呈淡黄色,直径1.5~2.5mm,产卵多少和卵径大小与亲虾个体规格及营养呈正相关。随着胚胎的发育进展,受精卵逐渐呈棕褐色,未受精卵的颜色逐渐变为混浊白色而脱离虾体死亡。受精孵化积温1.2~1.5万℃,刚孵出的幼体呈桔红色,倒挂于母虾的附肢上;蜕壳后成Ⅰ期幼虾,形态似成虾,克氏原螯虾雌虾有护幼习性,刚孵出的幼虾一般不会远离母亲,在母亲的周围活动,一旦受到惊吓会立即重新附集到母体的游泳足上,躲避危险。幼虾蜕壳3次后,就离开母虾营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