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产业在经历了养殖规模的极速扩张和行情暴跌的巨大冲击以后,已经逐渐进入理性的发展时期,目前海参养殖的方式主要有池塘粗养、半精养、潮间带围堰养殖、大棚精养(莱州)、海上吊笼养殖等模式。其中海上吊笼养殖产量最高,达到8000-16000斤/亩水体;其次是大棚精养,产量在3000-5000斤/亩水体;潮间带围堰养殖产量300-600斤/亩水体;产量最低的是土池塘养殖,产量80-150斤/亩水体。
从产量上看,土池塘养殖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土塘养殖的最大限制因素是什么?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产量、提高效益?通过对土池养殖模式多年的认识和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如何有效开展海参土塘养殖。
一、好底增加产量,减少损失
池塘底质的好坏是影响海参产量的直接因素,俗话说:差的茶叶是泡不出一壶好茶水的。池底及附着基是海参摄食、栖息、休眠的主要场所,也是影响水质稳定的决定因素。所以说好的底质、附着基是影响海参产量和水质稳定的重要限制因素。养殖朋友现有的参池少则3-5年,多则10多年没有清过池底,池底的情况可想而知。近几年青苔、“红地毯”泛滥就是圈底有机污染严重的表现。底脏、底臭在冬天还好一些,但是到了高温期,化皮、漂参、闷参、底热等问题接踵而来;另一方面,底层有机化严重造成底栖藻类和青苔生长也是冰下气泡病的罪魁祸首。
建议:
1、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底脏、底臭问题,最好是彻底清圈和清晒附着基,而不是简单的用几袋改底产品。
2、没有条件的建议在附着基附近,选择刺激性小的氧化型改底产品,如“福地安”,少量多次使用,每次的使用量要充足,使用频率要足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温度合适、溶氧充足时可考虑使用含菌量高、耗氧量低、效果持久、能沉底的微生态产品,如“利苗多”一经上市就得到养殖朋友的广泛认可,分解底层有机质,促进有益藻类生长,控制青苔和“红地毯”疯长。
二、营养决定生长
既想让马儿跑的好,又想让马儿不吃草,那是不现实的。选择适合海参摄食、生长的饲料非常关键:
1、选择原料优质、营养全面的生态料,只有原料好才能做出优质的饲料,能满足海参生长的营养需求,增强海参体质。经过充分发酵的原料,吸收利用率高,没有浪费,不会造成池底污染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发酵面粉制作的馒头比未发酵的面饼好消化吸收。
2、选择富含多种有益菌的优质饲料,能提供长效碳源,提高碳氮比,定期使用可平衡“藻、菌、虫”三相,调节和稳定水质。
3、优质饲料海参摄食后可以调理肠胃,诱食并促进生长,提高抗病能力,降低饵料系数。长期使用还可以有效降低青苔的生长几率,减少杀青苔药物的使用,最终达到海参快速生长的目的。利洋水产的“生态料”(“LY-生态康”)是海参真正喜欢的好料。
三、开展合理套养、阶段性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根据海参和对虾不同的生物学习性,可以进行合理的套养。近几年,海参池塘混养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技术日趋成熟,产量也在逐年增加,亩产在70斤以上的比比皆是,更有技术精湛的养殖朋友养出亩产150斤以上的产量,可以看出以海参养殖为主的基础上混养对虾发展空间巨大。阶段性养殖分为网箱标苗和北参南养的吊笼养殖,经过南北区域海参养殖模式的转型,海参阶段性养殖加快了资金回笼,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养殖风险。合理套养和立体养殖真正实现了海参高效养殖,极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四、溶氧决定产量
工厂化养虾产量高,每平米达到10-30斤,我们要知道高产的背后是强增氧能力和大换水量。参虾混养也好,网箱保苗也好,归根结蒂都离不开溶氧,要想提高产量必须解决增氧的问题。我们说的增氧主要是使用气泵充气或增氧机增氧,换水也能增氧。没有增氧条件的池塘使用弱氧化性如“氧速保”来调水或缓释型底改剂如“福地安”来改底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增氧能力不足的池塘,必须降低密度或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不要以为投苗密度大产量就高。和其他养殖品种一样,养殖水平的发展和增氧能力的提高是成正比的,哪个地区先发展,哪个地区就有优势;哪个养殖户先行,哪个养殖户就先受益。提高增氧能力是海参池塘养殖增加产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养殖效益的有效方法。
只有改变粗放的养殖模式,加大管理和技术投入,充分认识增氧增产思路、合理套养、阶段性养殖提高参池总产值和整体效益才是海参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海参产业新的春天来了,养殖朋友们,你们做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