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海参价格从高位回落,逐渐趋于理性,成参价格一般长年维持在40-50元/斤区间,为提高养殖池塘综合效益,增加收入,辽宁大连及丹东地区养殖户这几年也在不断尝试不同品种与海参混养:如参虾混养、海蜇海参混养、东方虾-海蜇-海参混养等,下面就当地几种不同混养模式做一简单介绍及分析。
一、参蜇混养
混养条件:
1、水深1.5米以上,塘周设挡网;
2、最好石礁,大块砖次之,网礁、扇贝笼不成功;
3、水质:混养期间盐度保持在23‰-28‰左右,pH值在7.8-8.6;
4、投苗一般在春天拣参后或参开始陆续回礁后放苗,在秋季参下礁前捕捞售完。
放苗密度:放暂养蛋黄苗20-30个/亩,在养殖一个月左右根据海蜇长势适时补苗。
图1春季参圈周边设海蜇拦网
图2观察参圈海蜇
图3收获海蜇
养殖管理:建议以纳水、肥水养殖为主,养殖期间定期补菌调水,一般情况下按上述密度肥水养蜇足以满足海蜇生长需求,同时能起到生态控草效果。实际生产中,许多养殖户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把每年杀草的成本用来肥水养蜇,即解决了草的难题,又产生了效益,一举两得。换水时要缓勿急,正常每潮水换15-20公分即可,肥水同样坚持少肥勤补的原则,注意有草圈肥水慎重。
病害防治:海蜇在养殖期间出现问题建议及时捞出出售,一般3斤以上就有收购,主要为降低费用,减少支出。
收获和产量:用手抄网捞出出售,捕大留小。本地区混养圈全年平均亩产在300斤左右。
总结
1、参圈养出的海蜇一般色泽好,皮子好,同等规格下,一般参圈海蜇贵2-3角/斤。
2、参圈肥水养蜇同时可以起到控草效果,而且增加参圈效益,个人认为条件合适的圈可以推广、尝试。
3、混养海蜇后夏季藻类及浮游动物代谢产生的一些有机质正好可供秋季海参出爬摄食,是海参比较好的天然饵料。
4、经本地区客户这几年尝试,未见混养海蜇对海参生长、产量有影响。
二、参虾混养
参虾混养一般混养品种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两个品种,有的圈主选其一混养,有的二者都养。实际只选择一种对虾混养即可,因为池塘的渔载力是一定的。在选择混养品种上,根据这几年市场行情,还是建议优先考虑日本对虾(车虾),原因一方面其经济价值较高,效益可观;另一方面其在50-60头即可出售,资金回笼快,风险低。而中国对虾在参圈混养效益相对差一些,除成活率以外,还主要受市场价格和规格影响,如秋季20头左右车虾在本地能卖70元/斤以上,而中国对虾也就卖20多元/斤,还不怎么好卖,相差甚远。
准备工作:放苗前一个活汛建议用茶皂素或茶子饼清除池塘野杂鱼、水母等,减少敌害,不建议用菊酯类药物,毒性高,残留期长,影响虾苗成活率,而且后期水难肥,易长草。
放苗密度:一般在水温稳定在15℃以上即可放苗。一般根据自己预期产量及虾苗经验成活率倒推,设计放苗密度,从本地区这几年产量看,一亩地放车虾苗3000尾/亩左右(实苗)即可,放多无益。
图4出捕海参
图5收获海参
养殖管理:放苗期间若圈中有适当的青苔,期中的生物饵料对提高车虾成活率大有好处。所以青苔根据情况尽量选择芽孢杆菌控制,效果以达到控制住其生长,或少长慢死为标准,这样一方面青苔中的生物蜾蠃蜚会把草蚕食掉,另一方面随温度升高,管草一般会自然死亡。实际在池塘中里:青苔—蜾蠃蜚—虾—粪便是一条食物链,包括青苔待其死后也是海参的天然饵料。但参圈想同时混养海蜇的圈一定要在放蜇苗前把圈中的青苔问题处理好,否则会影响海蜇生长。养殖期间换水要缓,以免因一次性换水量大导致虾应激死亡。在车虾长至5-6公分以后,根据车虾密度确定是否投喂,若投喂尽量避免剩料污染池底,最终影响海参安全度夏。
收获:可以用地笼或陷网出虾,捕大留小。
总结
1、参圈套养车虾即能提高参圈的综合效益,又能减小小型甲壳类、小型贝类对海参生长的不利影响,是目前参圈比较理想的混养品种。
2、海参池塘混养虾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饵料不足、自残、疾病、应激原因、敌害。
3、随着对虾个体生长,耗氧升高,饵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建议养殖户养小规格,缩短养殖周期,及时疏苗,减小密度,降低风险,提高产量。
4、有条件的客户可以在七月初或中旬再补放一茬车虾,到十一以后出小规格虾。
三、参-虾-蜇混养
这种模式一般在低盐地区可以借鉴推广,高盐地区对海蜇生长不利,不建议操作。投苗密度及养殖管理同上,这里不作赘述。养殖期间同样注意溶解监测、水质管理及合理密度。避免出现缺氧、坏底等养殖问题。
四、参蟹混养
从现有资料来看,多数人普遍认为蟹类为海参养殖敌害,但从生产实际来讲,其又可以消灭参圈当中的椎实螺,所以所谓利害都是相对的,如有混养,一定要掌握好放苗密度,一量密度过大,应及时出捕,避免因饵料不足伤及海参,得不偿失。
在海参养殖业不景气,养殖户比较迷茫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在养殖模式上多作探索总结,参蜇、参虾等混养在不影响海参产量的同时通过混养这些经济品种,提高参圈综合效益,是目前不错的选择。它一方面解决参圈部分费用支出问题,同时稍加管理,也会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条道路值得我们继续摸索、探讨、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