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刘锡胤张玉恒徐惠章黄华史文凯/文图
入冬后我国北方地区寒流活动频繁,水温下降,刺参活动与摄食减弱甚至停食,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只进行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过程,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发病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养殖科研与生产的实践,总结出池养刺参安全越冬的技术措施。
一、越冬前的准备
1.池塘清整与消毒
入冬前要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处理,为保证刺参安全越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连续养殖两年以上未清整的池塘当年秋末要彻底清整一遍。排干池水,拣净刺参,清除池底和参礁上的淤泥及杂物,必要的话再回填新沙,曝晒半月以上。然后加水覆盖整个池底与参礁,每亩施生石灰50kg~100kg,一周后排干,重新注满水,泡池一周后再放掉纳水。
(2)养殖时间不长或当年春季刚清整的池塘无须排干水彻底清整,但也要进行底质改良与池水消毒。方法是每亩施生石灰15kg~20kg。一定要将生石灰用水化开后全池均匀泼洒,以免伤害刺参。
2.水质培育
适度肥水是保证冬季池水溶氧的有效手段。池塘经清整消毒后都过于清瘦,应适度肥水。一般每亩施发酵后的鸡粪等有机肥30kg~50kg。为减少有机污染,可不直接把肥料泼洒于池内,而是将其分装入若干网袋内,挂在进水口处,随着加水使肥料缓缓流遍全池。施肥后还再泼洒光合细菌、EM等微生物制剂,促进单胞藻和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入冬前池水透明度保持70cm~80cm,并加到1.5m~2m的水位。
3.加强秋季育肥
趁秋后刺参摄食力较强时,增投优质、高效、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饵料,饵料中适当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等,以增强刺参体质,提高的免疫力,为安全度过冬季恶劣环境打下基础。
4.提前做好疾病预防
秋末水温下降阶段正是池中弧菌繁殖高峰期,除按上述方法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加强秋季育肥外,还要按“冬病秋治”的理念,将饵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既可防止秋末细菌性疾病发生,还能使刺参体内有一定的抗菌药积累,提高越冬期间的抗病能力。
二、封冰前的管理
从入冬到池水结冰前的一段时间刺参的摄食与活动能力逐渐减弱,无需人工投饵,靠摄取池内天然饵料即可,该阶段主要是加强水质管理。
1.合理换水
随着水温逐渐下降,刺参代谢水平降低,换水量不必太大,日换水10%左右即可。但要保持较高的水位,在临近封冰前一定要达到2米以上的最高水位,以保证封冰后池水环境的相对稳定。
2.池塘消毒
临近结冰前还要对池水进行一次消毒处理,为刺参顺利度过封冰期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聚维酮碘既能杀灭致病菌和病毒,又不会使池水过于清瘦。消毒后隔日最好再施一次解毒剂或抗应激类药物,使刺参避免因应激受到伤害。
三、封冰期间的管理
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的池塘每年12月中旬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封冰后池塘环境发生以下变化:一是风力对池水运动不再有影响,风浪增氧作用消失;二是由于冰层遮挡,池水透光减少,冰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下降;三是池水逐渐出现盐度分层,上层水盐度低,贴近冰面的表层水盐度一般在10‰左右,越往下盐度越高,池底水盐度一般在35‰以上;四是池水温度出现分层,封冰后底层水温开始上升,封冰半个月后池底水温多在零度以上,到翌年春化冰前可达4℃~6℃,而同期冰面下的表层水温度则在零度以下。封冰对池塘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及时打冰眼。冰面能站住人后,要经常打开冰眼,保证冰眼占池水表面积10%以上,以增加空气与水面的接触,促进空气中氧气溶入水体,还有利于水中有害气体逸出。
2.清除冰面积雪。降雪后要及时清除冰上积雪,保持冰面清洁,提高透光率,增加冰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提高水中溶氧量。据资料介绍,明冰透光率为30%,乌冰透光率在10%以下,冰上覆雪20cm~30cm,透光率仅为0.15%~3%,覆雪一天,池水溶解氧可减少1毫克/升~2毫克/升。虽然冬季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但生物耗氧也相应减少,只要能保证冰面清洁,并有较多冰眼,池水溶氧有时可达饱和以上,一般不会缺氧。
3.减少换水量。封冰后只须补充因渗漏和蒸发下降的水位即可,不必每天都进水,更不能大排大放。一旦发现水位明显下降,则要及时补充新水,不能等到漏水严重,水位下降较大时才大量加水,一次换水过多、池水环境变化过大,会导致刺参因应激而诱发病害。另外,注水时尽量选择在晴天的中午或下午进行,这时海区与池塘温差相对较小。
4.水环境改良。封冰后由于换水量减少,沉积到池底的杂藻、残饵、粪便等腐烂后产生的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氧化,加之因冰面阻隔不易逸出,随着冰封时间延长,池水溶氧常会逐渐下降、有害气体不断增加,造成水质恶化,影响刺参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诱发疾病。要依水质变化情况,经常在冰眼处投放增氧剂、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与底质环境。
四、融冰前后的管理
冬末初春冰雪逐渐溶化,池塘表层低盐度水层会进一步加厚,以致池水比重上轻下重,不能形成上下对流,上层较高的溶氧难以输送到底层。随着水温回暖,加剧了池底有机质腐烂和有害病菌的繁殖,加之此时冰层尚未完全化开,有机质腐烂后产生的氨态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不能迅速散发,池底环境恶化,严重的话,会使刺参赖以生存的底层水变成“死水”,引起刺参发病死亡。可先通过排淡闸板排掉表层淡水,并逐渐补充新鲜海水。每次换水量不宜过大,尤其不能提起闸板换水,否则会使底层高盐水大量排出,池水盐度骤降,使稳定了一冬天的水环境突变,导致本已很虚弱的刺参因应激反应发生化皮、吐肠等病害。经过表层淡水的排出,再加上冰面逐渐化开后的风浪作用,上下层水充分混合,再按照量少次多的原则逐渐加大换水量。加水前要留心观察海区水质情况,防止低盐度水入池。因该阶段浅海盐度等理化因子不稳定,换水后最好投抗应激类药物,提高刺参对水环境改变的抗应激能力。冰层完全溶化后,还要对池塘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处理。
五、日常巡池与水质监测
冬季刺参蛰伏在池底或参礁上,加之可能有冰层覆盖,难以对其健康状态进行直接观察,故日常巡池和水质监测尤为重要。除每天早晚定期巡查外,还要随时随地检查。首先检查池塘是否渗漏、闸门封闭是否严实。还要密切关注池内水生动物活动以及池塘的水质变化情况,注意从某些细微变化发现问题。譬如冰眼处若有较多小杂鱼虾活动,则很可能是池水缺氧;若发现有的刺参远离参礁则可能是不健康或发病刺参,要及时捡出,以免传染健康刺参。
要通过分析池水理化因子的变化确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主要理化指标大致按以下标准掌握:①水温,刺参在5℃以下活动与摄食明显减少,3℃以下活动与摄食微弱,直至基本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有条件的话,可加注地下海水或室内工厂化育苗与养殖的余热水,使底层水温维持在5℃以上;②溶氧(DO)5毫克/升以上;③盐度25‰~35‰;④pH7.5~8.3;⑤化学需氧量(COD)不超过2毫克/升;⑥氨态氮(NH3-N)不超过0.02毫克/升,下雪封冰后池底水也不应超过0.1毫克/升;⑦硫化氢(H2S)不得检出;⑧亚硝酸盐(NO-2-N)不超过0.1毫克/升;⑨透明度80cm~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