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从患病鳖的脖颈上分离出霜霉科的一种腐霉和水霉科的一种丝囊霉。腐霉外菌丝细微而稠密,短而呈波状弯曲,很少参差不齐,菌丝有分枝,末端略有膨大。丝囊霉外菌丝纤维有稀疏的分枝;它寄生在鳖脖颈上,是东南亚鲤鱼类溃疡性综合症的真菌病原。
2.症状与病理变化:鳖的丝囊霉和腐霉主要寄生于稚、幼鳖的颈部,形成一簇绒毛状环,使病鳖颈部负担过重,食欲减退,消瘦,最终死亡。
3.流行情况:鳖的丝囊霉和腐霉的生长最适温度为3O℃以上,鳖肤霉病的病原体-水霉和锦霉在18℃-20℃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最旺盛。脖颈丝囊霉病为热带生态型的疾病,因此,该病在炎热的夏天流行。脖颈丝囊霉病是最近在泰国曼谷养鳖场发现的一种寄生于鳖脖颈上的真菌病,主要危害稚、幼鳖。我国对该病流行情况尚无报道。
4.防治方法:据杨先乐报道,该病不能用孔雀石绿进行治疗,否则10天后复发,并导致全身腐霉寄生,加速鳖的死亡。该病可用鳖康宁浸浴剂浸浴或鳖康宁抗霉型口服剂投喂。或者用亚甲基蓝、甲醛、生石灰、食盐与小苏打等泼洒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