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皮肤病往往症状明显,很容易被发现,但由于种类较大,在治疗时需要注意加以区分,以免误诊误治,耽误病情。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6种比较常见的猪皮肤病,附有病因、症状和防治策略,供参考。
1、猪痘
此病由病毒引起,直接接触传染。皮肤损伤是猪痘感染的必要条件。猪虱及其他吸血昆虫对皮肤损伤使病毒得以进入皮肤。大多数患畜在三周后恢复。病变皮肤位于背部,腹部,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病变开始为丘疹,然后发展成水疱,水疱容易破裂,若继发感染会形成脓疱。经常水疱破后会结痂。大多数痂皮在感染三周后脱落。此病的诊断并不难。在临床上须与猪疥癣区别。无并发性皮肤病的猪痘不会发痒,不难作类症鉴别。对临床诊断如有可疑,应作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猪痘病毒可在电子显微镜下认出。
猪痘无特效疗法,治疗目的在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控制猪痘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加强卫生管理及清除一切外寄生虫。
2、猪油皮病
此病常发生于1-6周龄猪只,由葡萄球菌所引起。这种细菌通过打架咬伤,粗糙地面磨擦及患疥螨发痒抓伤等伤口感伤而引起渗出性皮肤炎。其发生率并不高,死亡率通常为20%,个别病例可高过80%,逐渐形成厚膜,皮肤变得黏湿及呈油脂状,随后形成龟裂硬层,皮毛粗刚,最为普遍的是四肢蹄上的创伤。
本病治疗效果不一,病发早期,以针剂抗生素治疗可收良效,感染的部分可采用局部皮肤防腐剂如碘伤冲洗。皮肤损伤很多情况是癣引起发痒而使患畜靠墙磨擦引起,病变开始于身躯,此外,打耳号的器具不干净、剪除犬齿不合理,地面粗糙及分娩栏不卫生等也可引起。应针对病因加以预防。
3、猪皮肤霉菌病(钱癣)
钱癣可由数种癣菌引起。最常见的一种为小芽孢菌属之钱癣病变呈圆形,直径2-10公分,单个或多个。病变可发生在身体各部分。病变为圆形,由棕或橘色分泌物覆盖毛发,逐渐扩大。此类病变偶尔被误会为污垢。此症不会引起死亡,无明显病症。
发病期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混合感染;可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以抗过敏;用0.2%高锰酸钾溶液洗刷全身(注意避开眼睛)后,再用0.5%碘甘油涂搽癣部。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尽量保持环境的洁净与干燥。
4、猪角化不全症
猪的角化不全症与锌缺乏有关。在饲料中缺锌或者钙量太高,钙磷比便太大,必需脂肪酸的缺乏都能干扰锌的吸收、利用,导致角化不全。症状发生于7-16周龄,起初为小红斑,迅速变成丘诊,随后表皮增厚至5-7毫米,形成皱壁、裂隙与鳞屑。角化不全症无痒感此点可与疥癣分别。病变见于四肢、脸部、颈项、臂部与尾巴,且其分布为二侧对称。通常很少全体猪群发病,且病变轻重不一,死亡率亦低。
治疗:涂拭1龙胆紫溶液或其他制菌油膏。哺乳仔猪发病,在母猪日粮中加硫酸锌0.5-1克,一般在服药后2-3天就显疗效,皮肤开裂严重还可涂上氧化锌软膏。再补少量鱼肝油,效果会更好。鱼肝油按每头0.5~1克补给。如要使猪好得快,非凡对重病猪,也可注射碳酸锌,按每公斤体重2~4亳克计量,每日肌肉注射一次,连用2~10天。
在日常饲料中,掺入0.02的硫酸锌或碳酸锌,有预防和治疗本病的作用。一般应用市售工业用硫酸锌。在治疗期中,日常饲料中钙的比例要少些,以利锌的吸收,如有化脓破溃,可结合局部治疗。
5、猪玫瑰糠诊(伪钱癣)
此病原因未明,尤以长白猪最多。10-14周龄小猪开始发生。病变为小丘疹及棕色痂皮开始,起初仅限于腹部,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然后病变会扩展呈环状的痂皮斑,继而中央部位转为正常周围红变凸起。许多病例显示,患者的皮毛没有脱落,也不会发痒。大部分病猪大约4周后会慢慢痊愈成正常皮肤。
此病的诊断可根据病变识别,应与钱癣鉴别。
患猪会自动完全痊愈,无须治疗。如若一猪场的发生率高,查出患畜皆出自同一父系,最好考虑淘汰公猪。
6、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急性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亚急性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
症状:患猪主要为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有时候,年轻母猪亦感染。其特征是一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患猪体温升至42℃以上,离群寒颤,躺卧,不愿站立及走动。若赶动病猪则因痛而跛行,走动僵硬。站立时垂头,弓背。食欲减低或消失常见于大多数患猪。急性猪丹毒的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感染后2-3天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此红斑大小形状不一,多见于耳后、颈下、胸腹下部及四肢内侧。病好转时红斑可消失,病恶化时则融合成片。亚急性猪丹毒为良性。主要症状为颈、背、胸、臀及四肢外侧出现多少不等疹块。疹块方形,菱形或圆形,稍凸于皮肤表面,紫红色,稍硬。疹块出现1-2日体温逐渐恢复,经1-2周痊愈。急性或亚急性猪丹毒耐过后常转变成慢性型。本型以破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发病初期为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
治疗与控制:一般急性猪丹毒之治疗均采用青霉素,若早在发病后24-36小时治疗,拜力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疗程为2至3天。目前已有猪丹毒菌苗,用于预防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