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创造了诸多世界奇迹,也面临更多挑战。在水产病害领域,已经走到了需要从指导思想上反思的境地。中国特色的水产养殖,必然由中国人自己找到中国特色的病害防控之路。
1、对水产虫害防控指导思想的反思
1.1“赶尽杀绝”到了尽头
过去太关注病原(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而忽视了宿主(我们养殖的水产动物)和环境(底质、水质和水生态系统)。这导致对待虫害的指导思想是采用化疗药物将其“赶尽杀绝”。大量使用消毒剂、杀虫剂、抗微生物药物的结果是,病原耐药性越来越强。在人类药物开发与病原适应性突变的竞赛中,人类注定要失败!人类开发新药的速度要远远落后于病原适应性突变体被选择和保留下来的速度,各种耐药的病原体会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
对病原“赶尽杀绝”的策略,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宿主与病原之间的关系。宿主与病原从生命起源就开始了共进化!共进化的结果是共存!而不是一方将另一方置于死地!
1.2“拿来主义”前路悠长
挪威等少数国家走出了一条病害防控新路子,采用非化疗药物,如疫苗、益生元等。分析我国养殖国情,会发现,我们照搬这个思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或很难走得通。
这些国家的养殖品种(宿主)单一,对其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研究透彻。这些国家地域相对较小,流行病原的生物学研究也透彻。其次,养殖专业化水平(如苗种、饵料、管理)高。这些条件决定使用疫苗等非化疗手段防控疾病容易成功。
再看我国,养殖品种没有上百种也有大几十种,而且新品种不断涌现。看家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没有一个搞透彻的,更不要说新品种。我国幅员辽阔,生境复杂,流行病原背景不清。专业化水平低。在这种背景下,用一个疫苗株解决全国的某个病,不太可行。最近农业部有启动“区域性水产疫苗”的可能,这是一个进步。
是不是一个疫苗开发出来就万事大吉?在疫苗与病原的博弈之间,同样是“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宿主注射A疫苗后,可以产生针对A病原的特异性抗体,把A病原清除;但是,事实上,A病原的后代时刻在产生突变,在免疫选择压力下,那些可逃逸特异性抗体识别的个体(A1)就活下来了。这就是病原的变异,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可能就没效了。因此,以特异性免疫为基础的疫苗开发,必然应对病原变异。最终,这场竞赛要看谁的速度更快!
2、三个误区与转变
2.1从“赶尽杀绝”到“固本驱邪”
既然“赶尽杀绝”的路走到了尽头,就要重新找指导思想。到哪里找?到我们民族的智慧中去找!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就是民族智慧结晶。中医强调“固本驱邪”,这个“本”就是宿主,这个“邪”就是病原或病因。中医讲平衡协调共存共处,以增强宿主抗病力为核心;对病原的态度是“驱”(不让邪入宿主,但让病原存在且控制在与宿主平衡的可控水平,而不是“杀”。
宿主抵御病原感染的能力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力(包括皮肤和粘膜的物理屏障完整性、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等)和特异性免疫力(抗体和特异性杀伤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力是一对多,效率比不上特异性免疫力,但它适应范围广泛,病原产生针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变异也相对慢。特异性免疫力是一对一,效率高,但病原更易针对特异性免疫力产生变异。
因此,在防控水产虫害上,也应把目光从集中在虫上,转变到关注虫和鱼。干扰虫体的基础代谢和生长繁殖是传统抗虫策略,但不是唯一思路。事实上,鱼的抗虫免疫力更重要,这才是“本”。鱼的抗虫免疫力提高了,会将体表寄生虫控制在一定数量,而不至于大量繁殖,引起严重后果。简单点讲,虫害防控策略,既要驱(控)虫,更要提高鱼的抗虫免疫力!
2.2从“虚假治疗”到“固本预防”
尽管从教科书到药典,一直讲治疗给药。养殖户也是不死鱼,不治病!事实上,“水产动物的疾病治疗”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已经误导了我们几十年!为什么这样讲?一群鱼生病了,采取“外泼加内服”的“治疗”措施,死亡发生几天后,不死了!难道,不是治疗的效果吗?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群鱼的真实情况。这群鱼可以分三类:第一类鱼,病情严重,无法摄食,更不用说味道不好的药饵。第二类鱼,病原已经进入宿主体内,鱼还有食欲,能摄入药饵。第三类鱼,病原还没有进入宿主体内,正在病原入侵通道(鳃、消化道、皮肤或伤口)周边集结。真正的治疗是针对第一类和第二类鱼的,但我们知道,药物进入不了第一类鱼,所以治疗对它们是假的,只有任其自生自灭,鱼抗病力强,能扛过去;抗病力弱只有死路一条;第二类鱼,虽然药物进入其体内后可以杀灭或抑制病原生长繁殖,但清除这些死去或活着的病原还得依靠宿主的免疫力;免疫力强的活下来,弱的死掉。第一类鱼大部分会死去,第二部分鱼有部分会死去。第三类鱼能吃药,只要在病原入侵通道处保持较高浓度和活性,就可以将病原“拒之国门之外”。对一群处于发病初期的鱼,第三类鱼占绝大部分,这时的治疗性给药实际上是为了预防第三类鱼不生病。也就是说,对水生动物群体给药而言,没有真正的治疗性给药;只有预防性给药。
既然本质上都是预防性给药,是生病后才预防性给药,还是在快生病前预防给药,用药的成本和结果差别巨大。前者,必然会死亡一部分;而且由于鱼无法摄食药饵,外泼用药量增加,会增加成本和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一般口服给药的吸收程度约为浸泡给药的20倍。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在安全的前提下,经水浸泡给药浓度是经饵口服给药的10倍左右!因此,未病前的预防性口服给药,更事半功倍!
预防性给药的重点不是“抑杀病原”,而是提高宿主“抗感染免疫力”。因此,预防给药的药,就要更多的针对宿主免疫力,同时兼顾病原。
2.3从“外虫外治”到“内外兼防”
理解了虫害防控的“固本驱邪”和“固本预防”的指导思想,就能够理解“外虫内防”和“内外兼防”的指导思想了。
既然,宿主抗虫免疫力在虫害防控中占主导地位;就能够理解通过预防性内服给药提高鱼的抗虫免疫力来达到抗虫目的。当然,组方时加上驱(杀)虫中药,疗效会更多一重保障。这样,“外虫内防”就可行了!
如果遇到已经发病的鱼群,部分鱼已经无法摄食,通过外泼浸泡,改善鱼的摄食后,投喂药饵,最终能达到“内外兼防”的效果。
3、小结
综上,未来中草药虫害防控上,把握“强鱼驱虫、口服预防、虫鱼平衡”,必然会走出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