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黄石镇一海鲈养殖场,为原来养鳗的水泥池塘直接养海鲈。其中一口养鱼种塘300平方米,水深1米,配备水车式增氧机一台。一般每3天换河水30cm。2011年6月10日存塘30g/尾的鱼种2万尾。投喂配合颗粒饲料。
6月10日,晴天,下午4点开始逐渐有4、5尾鱼种上浮并相继死亡。晚上8点后无上浮。
6月11日,晴天,早晨吃食很好,上午10点时有7、8尾鱼种上浮,午后上浮数量逐渐增多,下午4点时水面下有大量鱼种上浮,并不断死亡。
症状为病鱼在水面下顺水流缓慢游动,吐料,严重的腹部朝上或头向上尾向下垂直立在水中,之后死亡(图1)。病鱼除个别体表颜色变浅或变黑外,体表和鳃外观无异常。约30%的上浮鱼腹部膨大(图2),手指轻压有气体“噗”的一声从口中喷出,解剖观察为胃内积气。解剖观察内脏器官无异常,多数胃肠内无食物,少数胃内有饲料。镜检少数病鱼鳃丝血管和尾鳍血管内有气栓(见图3、4)。
下午4点观察池水淡绿色,透明度约25cm,镜检以绿藻、硅藻为主。水面下0.5米处水温31.5℃。简易水质测试盒测定水质,pH值8.4,氨氮1.2mg/L,亚硝酸盐0.2mg/L,水面下5cm处溶解氧8mg/L,50cm处为6.5mg/L。下午4点30分泼洒食盐20kg,无效果。
晚上8点前一直有大量鱼种上浮并死亡,换河水40cm。晚8点时外泼硫酸铜0.6g/m3,戊二醛0.25g/m3,晚上12点后上浮鱼减少。
6月12日,上午10点后基本再无新上浮的鱼种。水色变白。昨天死亡后沉入池底的鱼种大量漂浮上来(图5)。捞出的死亡鱼种共计近1万尾,死亡率约50%。之后几天无新上浮、死亡。
分析:1.海鲈的“上浮”病是目前池塘养殖海鲈的一个最重要的疾病,发病率非常高,高温期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处理不及时会发生大量死亡。
2.通过对该病的流行情况调查和发病鱼体的检查,确诊为水体中氧气过饱和引起的气泡病。主要发病特点是:高温期发病严重,低温期(10月~笠年2月)不发病;只在晴天的中午到晚上8点发病,而且中午发病死亡量最大,阴雨天不发病;面积小、水浅的水泥池比土池发病严重;注水时间短的鱼种池塘比池水老绿而稳定的成鱼池塘更易发病;发病后马上泼洒硫酸铜、高锰酸钾等杀藻剂立见奇效,第二天也不死亡,不用则大量死亡;刚发病的鱼鳃和尾鳍的血管内显微镜下可见气栓,之后马上吸收,有的鱼胃内积气,病鱼没有其它疾病特征。
3.本病例池塘是原来的养鳗塘,根据12日下午4点30分测定的溶解氧计算的溶解氧饱和度并不高,5cm和50cm处分别为108.8%和88.4%,之所以发生了严重的气泡病,除与海鲈本身更容易发生气泡病外,更与池塘水位浅,阳光强烈,气温高,造成水温快速升高和光合作用强溶解氧快速升高,从而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度快速升高,鱼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有关。这与我们观察的其它鱼类发生气泡病时,除与水中溶解气体饱和度的绝对值有关,更与气体饱和度的变化快慢有关相一致。从本例池塘的情况来看,发生其它气体过饱和而引起气泡病的可能性不大。
4.海鲈容易发生气泡病,可能与海鲈的鳔结构为单室、上部固定在体壁上、鳔壁薄,气体调节能力差有关。(利洋公司技术部唐绍林提供2011.6.18)
养海鲈的成鱼气泡病的发病率也很高,特别是因为各种原因倒藻后,藻类重新发生。因为疾病来的太急,不马上采取措施死亡量太大。都是用杀藻剂。藻类死亡后过几天又发生新的藻类,新发生的藻类单一,又会发生气泡病,往往恶性循环,这也可能是海鲈气泡病多的一个原因。而长年养殖海鲈成鱼的浓绿色肥水池塘就得病的少,保持水体稳定也是防止该病的好办法。其它鲈形目的鱼类在池塘和网箱也有经常“上浮”的情况,可能没有海鲈这么严重(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发表见解)。我们公司现在杀藻的产品“苔藻净”杀藻效果很好,马上还要推出一个新的杀藻剂,针对气泡病杀藻,刺激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