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一种传播特别快的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溃烂。
病原:口蹄疫病毒。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偶蹄兽(如牛、羊、猪等)发病。传染源为患病家畜。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也可接触传染。全年均可发病,但较常发生于秋、冬和春季。
症状:初期体温升高,食欲降低,精神沉郁,闭口、流涎。绵羊水庖多见于四肢,可有轻度跛行;山羊水疱多见于口腔。水疱经1-2天自行破裂,形成烂斑,然后逐渐愈合。若护理不当,继发感染化脓菌,则形成溃疡、坏死。若不发生其他并发症,一般愈后良好,死亡率较低。羔羊有时并发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较高。
防治
免疫接种:每年定期给羊群注射同型口蹄疫疫苗。
上报疫情、隔离封锁: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上报疫情,迅速隔离病羊,封锁疫区。在病羊污染的地方用1%-2%火碱或福尔马林溶液严格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未发病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治疗:经有关部门同意方可治疗。
局部处理:用食醋或0.1%高锰酸钾洗漱病羊口腔,糜烂面上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克,碘化钾5克,酒精1毫升,溶解后加甘油10毫升)。蹄部可用3%臭药水或来苏水洗涤,擦干后涂松榴油或鱼石脂软膏。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的硼酸水清洗,然后再涂上青霉素软膏。要定期将奶挤出,以防乳房发炎。补液强心:恶性口蹄疫患畜因常伴发心功能不全,除局部治疗外,还应补液强心(用葡萄糖盐水、安钠咖),或口服结晶樟脑,每次5-8克,每日2次,效果良好。
(来源:安徽省菜篮子工程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