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把”一夜暴富"“与一夜暴毙"作比较时,这样结果一夜来得太快了。而对虾在入夜时分后,“一夜暴毙"的案例屡见不鲜,相对”一夜暴富”的案例,还要看对虾的整体上市后的收益。
每个养殖季节,都有不同的夜。对虾入夜时分,正是某些生物夜出猎食的时间。最常见的是老鼠,蛇,青蛙,蜻蜓等,如果对虾的病来自其他生物携带病菌引起的,这就有些“捕风捉影"的意味。
至于对虾入夜后,对虾如果真的发生事,其事出有因,也得”顺瓜摸藤"了。大多数原因都归咎于水质溶氧低,就是溶氧低间接导致各方面的”变速”(譬如衰老的藻类的突然死亡,毒性一时三刻降解不了,藻类死亡后“释放"的微小颗粒既使水质变差,还消耗大量的氧气),而受罪的就是对虾的呼吸受阻。于是有养殖户提出关于增加溶氧的意见:溶氧低虽然并非偷死的罪魁祸首。但偷死的形成与细菌的暴发有关。任何时候溶氧低都会容易发生细菌增多的结果,从而导致偷死现象的出现。
增加溶解氧,一方面把细菌控制在合理的数量范围内,进一步抑制细菌的暴发;一方面把对虾的生理推向稳定的局面。对虾平时能吃多少料都取决于它的胃;养殖户平时能投多少增氧粒都取决于“良心”,毕竟虾塘虾少时,没必要多投增氧粒(因为投增氧粒的多少往往取决于对虾密度的大小);要对虾去适应低氧的环境真是太难了,尤其是入夜时分的低氧。
在对虾养殖的周期里,提高溶氧量是重要的一环。入夜后的增氧,尤其下半夜凌晨2时~4时。通过监测大气压的变化来决定空气接触水面的体积,经增氧机进行气体交换,由此可监测氧值。一般情况下,一个标准的大气压在1013.25hpa(相当于760毫米汞柱)时,对虾的体色变化不大。
每当气压低于990hpa时,即990×0.75hpa≈742毫米汞柱(0.75hpa等于一毫米汞柱高)。汞柱差为760-742=18毫米汞柱。当所处的位置每高出12米,就减少1毫米汞柱,监测至990hpa时即为18×12=216米海拔的气压,据观察此时对虾的体色变化明显。因此一个地区的气压不是恒定不变,它受到所处的气压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及某种自然现象(如大风)影响时,就会表现不同的气压值。气压值越低时产生的低氧也间接导致偷死现象产生(夜晚无风时最明显)。
有时候在白天时对虾“平白无故"突然发生偷死,据观察这与对虾的前一夜有关。对虾偷死的情形在白天时却不乐观了(一定的水温适合细菌繁殖所致),这样就把前一夜受感染的对虾的发病速度提高了。这好比铁人三项一样,从跑步转为骑自行车。要知道细菌的暴发繁殖,低氧就是导火线。对虾也得经受入夜带来低氧的“折磨”。
对虾到了入夜时分,必须适应入夜前水质的变化。过往"早红晚绿"的水色多指鱼塘的水色变化,有些养殖户认为精养虾的水色就不能与养鱼的水色相提并论了;有些养殖户仍然以鱼虾混养模式去养虾,也认为鱼塘的水色与虾塘的水色只是“大同小异”而已。无论处于何种模式养虾,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安全度过每一个夜晚。
设备齐全的虾塘,当走向现代化的管理时,基本上通过仪器监测虾塘的变化。毕竟防患于未然,总能突显高效益的本色。如果说仪器的应用是方便入夜的监测,它总能代表一定的意义而已。然而在放养密度和投喂量较大的虾塘中,残余的饲料”浸出物"、对虾的排泄物、死藻死菌的"絮凝物"等等大量转化为氨或营养盐物质,如果没有良好的换水条件或调节不当,将使虾塘水质走向富营养化。
如果虾塘入夜导致严重缺氧,就必须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在白天,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要知道浮游植物增殖过快,先使水质和底质受到严重破坏。在其突然大量衰亡后,又容易致使虾塘的水变清,引起溶氧缺乏,从而造成对虾缺氧死亡。由于养殖户平时增氧到位,尽管不会缺氧,但死亡后的浮游植物,已起不到净化水质的自然功能,一味依靠增氧剂的手段,也能使对虾发生其他病害。
在一天24小时中,入夜后如果PH低下,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低。要知道二氧化碳缺乏的水质,浮游植物会大量死亡。如白天pH太高时(如大于10ppm时),二氧化碳也容易缺乏,所以早上与晚上的PH的差值,不能大于0.5ppm,也体现浮游植物的稳定生长。
随着对虾的生长,由于虾塘的营养盐逐步减少,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就应施肥(以氮、磷肥为主)。有些养殖户应用另类的肥水产品,却收不到效果,这与地下水的含铁量很大关联了(因铁与磷酸易结合成磷酸铁沉淀,浮游植物不能吸收利用)。如果追溯进地下水时含铁量过高,就得加大磷肥的投放量。
虾塘塘底缺氧导致营养盐无法发挥作用。由于入夜时分是一个容易缺氧的时段,特别投喂量大的虾塘,沉积的有机物(对虾的排泄物为主)通常需要好氧的细菌分解,但到下半夜塘底缺氧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此时更多是利用人工投增氧剂的方式增加溶氧,从而促进微生物作用。
入夜时分要重视虾塘塘底的氧况。一般观察以塘浅水区域的小虾或小鱼游动情形来分析塘底的缺氧状况:如果发现小虾或小鱼游动不安或集中漏水口附近,就可以证实塘底缺氧了。如果不及时加强溶氧,就会出现缺氧偷死的现象。
有时候夜间刮风,虾塘水面上出现泡沫,也表明虾塘溶解的有机质较多。然而一场大雨过后,水面泡沫的现象消失了。大雨虽然带来一些好处,但虾塘水质出现分层现象。如果出现分层现象又不能消除时,底层水往往会严重缺氧。从实践所得下半夜下的大雨,对于亚健康的的对虾影响最大。
当对虾的规格越来越大时,在夜间由于生物呼吸和碎屑氧化等作用使溶氧大幅下降,据有些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在夜间消耗氧的比例在10%以内,大部分都是虾塘底质与虾塘水质消耗氧的比例大于80%。所以高密度养虾,在中后期加强换水(新鲜水起到增加溶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来源:水产热点(Shuichanredian)
作者:海风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