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下面调查,发现部分水产养殖户用全池泼洒的方法进行鱼病防治工作,由于某些细节不能到位,致使投入了成本、劳力却不能达到目的。具体表现在:
1、未能彻底了解塘口的实际面积和水深。杨寿一养殖户以为自己的塘口水面积12亩、水深3.5米,经过实际测量,该塘口实际面积11.2亩,平均水深2.9米。错误的估算导致单位水体用药量增加,一是会增加用药成本,二是会给养殖鱼类带来毒害。
2、全池泼洒药物改成绕池一周泼洒。槐泗一养殖户的池塘有12亩左右,由于缺乏水中运载工具。本来应该全池泼洒的药物,他在池塘周边泼洒完毕。这种施药方法不能使全池水体达到基本相同的药物浓度,池塘中间有一个区域药物浓度很低。池中鱼类会趋避到这个区域,施用的渔药达不到防止鱼病的目的
3、有些养殖户按照要求从上风开始向池塘中施药,他力求没一定距离施用一定数量的渔药,但是他没有考虑风力的作用。在上风刚开始用药浓度应稍微高一点,到下风的时候可略微少一点,具体在操作上上游施药时,泼洒高度应低一点,向后面可以高一点。这样才能达到全池要五浓度的相对一致。
4、全池泼洒也有个用药流程,有的养殖户以为一次用药就能达到效果,结果没过几天鱼病有大面积发生。这不是药物有没有效用,二是用药流程没有达到,不能彻底治愈,从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5、有些养殖户,在药物没有彻底溶化时,就开始泼洒,到最后将剩余药物及其残渣一起泼洒在池塘某个区域。这同样导致局部地区药物浓度较高,而其他区域药物浓度偏低。
6、有些养殖户溶化药物的水量不够,结果不能使全池都泼洒到药物。
正确的全池泼洒用药方法,前提是测量并计算好池塘水体量和用药量,然后将一个池塘所需的渔药一次用水化开,把池塘化成若干等份,同时把化开的药水也分成同样等份,同时每次取一份加水稀释,使用在一份水体中,当然,在上风处要稍微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