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蛙养殖业作为朝阳产业,积蓄能量,好像蓄势待发。在养殖过程中,无论是池塘精养亦或者是稻蛙、藕蛙、鳅蛙共作等模式,全饲料养殖基本成为主流方式,活饵料的养殖虽说喂养出来的青蛙肉质紧实、细腻,但由于人工和资金成本过高,很多人也望而却步。但饲料拌活饵料的投喂方式,改善了全饲料养殖出来青蛙的肉质,成本相对来说也在可接受范围内,所以授渔和大家说说活饵料拌饲料的实验结果,究竟对青蛙的肉质有多大的改善。
摘要
试验采用武汉品系亮斑扁角水虻老熟幼虫部分替代饲养黑斑蛙的人工饲料,并对黑斑蛙的生长指标营养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黑斑蛙人工饲料中添加亮斑扁角水虻幼虫0、25%、50%、75%、100%时,黑斑蛙增重率分别为8.14%、8.52%、32.31%、18.19%、18.99%。当替代量在50%时,黑斑蛙肥满度、肌肉粗脂肪、肌肉粗蛋白的含量达到最高值,收获黑斑蛙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其余处理组相比也达到了最优值。
亮斑扁角水虻,也叫黑水虻,简称水虻,其幼虫以畜禽粪便、餐厨垃圾、豆渣和果渣等有机废弃物为食,同时幼虫及预蛹本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可以用作动物饲料甚至有成为人类食物的潜力。
试验动物
试验所用黑斑蛙为湖北省武汉市安山福源黑斑蛙养殖基地提供,选用个体大小相似的蛙1500只,肢体健康,体重为20~25g。
试验饵料
人工饲料为蛙类配合饲料,干燥球状小颗粒,主要营养成分见表1。
活饵为武汉品系亮斑扁角水虻老熟幼虫,幼虫为5~6龄,确保幼虫2d之内不会变黑而进入6龄预蛹阶段。
饲养方案
经过预试验,每个实验池每天投喂量为40g时,可以基本满足当季蛙摄食需求,水虻幼虫按照75%含水量计算干重,5个处理投喂量分别为表2所示。
试验指标测定
9月下旬,当蛙进食大幅减少且开始准备打洞冬眠时,停止投喂饲料。每个实验池随机捕获健康蛙15~20只,用于后续指标测定。
①生长指标测定: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饲料回收率、肝体指数、脏体指数、肥满度等指标;
②营养指标测定:测定蛙四肢肌肉部分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作为营养指标。
实验结果
由上面两图可以看到,相比于常见的活料蚯蚓、黄粉虫、摇蚊等,亮斑扁角水虻幼虫有价格便宜、养殖周期短、容易获取等优势。试验中使用的黑斑蛙已经具备较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有效利用水虻幼虫所具备的营养成分。当蛙刚完成从水中到陆地的变态发育时,其体质较弱、捕食能力较差,而亮斑扁角水虻老熟幼虫个体较大、活跃度高,并不适合该时期蛙的饲养。
使用亮斑扁角水虻幼虫作为活体饵料部分替代人工饲料喂养黑斑蛙时,当替代量为50%左右时,养殖效果最佳,结果优于人工饲料直接饲养,并且还会促进黑斑蛙对人工饲料的摄取,提高蛙活跃度,但全部使用活体饵料的饲养效果并不理想。该试验为水虻及其衍生产品在蛙类养殖上的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歪头情况,饲喂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对黑斑蛙免疫能力、烹饪口感的影响及最佳饲喂时期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验证。
本文摘自《亮斑扁角水虻幼虫部分替代人工饲料对黑斑蛙生长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