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灵芝应注意哪些问题?
XX同志: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灵芝人工栽培采用袋料栽培,主要是获得子实体和孢子粉。栽培过程有材料准备、装袋和灭菌、接种、管理、采收和贮藏。栽培期主要掌握六个技术环节是灵芝栽培成功的关键。
一、材料准备
1、主料:适合灵芝栽培的原料很多,常充分利用锯木屑、棉子壳等农副产品加工的下脚料。生产上多采用不变质硬杂木屑做为栽培料,来源容易,又能提高木屑综合利用价值。
2、辅料:多选用麦皮、豆壳、微量元素(主要由米糠、轻质碳酸、磷粉等的混合物)。
3、培养料的配制原则:
重量比例为:木屑:麦皮:豆壳:微量元素
8:0.8:0.8:0.4(可适当浮动)
把主料筛掉较大杂质后辅成一层约5厘米厚,把辅料均匀地撒在上面,搅拌均匀,在搅拌过程中适量喷水,使培养料含水量达65%(手握能粘结成团但没有滴水为宜),偏酸,PH值5—6为宜。即拌即装,每次拌量以客观条件和生产需要为标准。
二、装袋和灭菌
1、培养袋多选用对折口径15CM,长28CM的聚丙烯塑料袋作容器。
2、装袋方法:装料一般占培养袋的2/3为宜;把培养袋装满,用屈起五指的指关节向袋的四周压实,中间不必用力压、整平,把袋口折好(折成等腰三角形),填料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过紧都影响灵芝的生长发育,导致总产量下降。
3、灭菌:采用常规蒸汽常压灭菌,用消毒灶高温消毒,从出蒸汽起计10个小时,能彻底消灭杂菌。取出后放12个小时后充分冷却,把培养袋整齐地放在接种室中的地上。
三、接种
1、菌种的鉴别:灵芝特有的性状是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在培养基表面会出现“疙瘩状”的突起,是比较成熟的菌种;适宜接种的是菌丝已行满培养基,培养基表面出现“疙瘩状”突起前的菌种。
2、接种工具准备和消毒:先在接种箱中铺一层聚丙烯塑料布,把冷却的培养袋和准备好的用容器装的棉花、橡皮筋、环盖、木锥、镊子、菌种袋(菌种袋应先用浓度70%的酒精擦)放入,把操作窗密封好,用烟雾消毒剂“优菇灵”消毒,3—4克/立方米,密封30分钟,能有效杀除杂菌(黄黑曲霉、绿霉等),并配制一桶用“优菇灵”药粉的消毒水,水色呈紫黑色为宜,把戴塑料手套的手和菌种袋一起放入桶中浸3分钟后,取出备用,用浓度70%的酒精棉花擦手,时间到后,带一块酒精棉花从操作窗伸入接种箱操作,用带入酒精棉花擦镊子、木锥消毒。
3、接种的方法:把菌棒折好的袋打开,用木锥在培养基中央钻出一个深度为菌棒高度2/3以上的洞用镊子从菌种袋中取出花生米大小的菌种块,放入洞中并放满(也可把菌种用镊子刮碎,倒进洞中),再用菌种在培养袋口平铺,把袋口扎成一束把环盖套入,袋中打开用橡皮扎好,用棉花塞好、密封(最好不要塞得太入触到菌种,发生感染),关键是当箱内烟雾散尽时要停止接种,重新消毒,紧接下一次消毒时间可缩短10分钟。
四、管理:
1、菌丝培养阶段的管理。
接种后的栽培袋搬入菌种培养室,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约经一周后,菌丝即可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并向下蔓延1—2CM,从而进入生长旺盛期。由于培养基表面接种块和预留接种穴内菌种同步蔓延,培养25—30天以后,菌丝行满栽培袋,仍需再经10—15天的培养,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标志是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突起的疙瘩块,如室温超过30摄氏度,加上室内通风不良,菌丝会出现徒长现象,沿栽培袋壁向上窜,沾粘棉花塞,易引起污染,甚至窜出棉塞后出芝,从而消耗养分,室内光线过强时,还会使菌膜过厚,影响出芝。
2、出芝管理
从灵芝的生物学特性来看,子实体发育的温度为22—35摄氏度,温度18摄氏度以下及35摄氏度以上子实体原基不分化,菌柄原基形成后,可继续升高1.5—9.0CM,在光线充足的一侧,出现一个小突起,并向水平扩展,此时要求有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如在5月中、下旬的梅雨季节空气相对湿度较高,除晴天要喷水增湿外,一般空气相对湿度足够;温度超过30摄氏度以上,注意观察芝盖外白色(生长圈)的色泽变化,而变成灰色,即使再大湿度也不能恢复生长;温度低于18摄氏度时,应采取增温,白天通风,通风是保证灵芝菌盖正常开展的关键,变温易产生厚薄不均的分化圈。6月中、下旬,梅雨季节已近结束,逐渐以晴天为主,保证有较高的空气湿度,伞盖原基主要沿水平方向一轮一轮地向外扩展呈半圆形和肾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