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我县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农村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世纪70-8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到2万公顷,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有的地块被种植水稻等作物所取代,现在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667公顷左右。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广大农技人员的总结,为我县花生的无公害生产奠定了基础,现就我县花生的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及无公害植保技术要点简叙如下。
一、主要病虫发生种类
1、花生茎腐病: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多在主茎第1对侧枝处或根茎的中上部发病,其发病高峰期为6月中下旬与8月上旬。发病的轻重与种子质量、栽培条件、气候等有密切关系,使用霉捂种子、带病菌有机肥、花生地连作、播种过早等发病均重。
2、花生根腐病: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幼苗出土后即可发病。先在茎基部近土面出现湿润状黄褐色斑,后变为黑褐色,地上部失水萎蔫,逐步枯死。该病发生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一般沙土地发病轻,黄粘土地发病重;土层深厚、透水性好的地块发病轻。大雨骤晴、花生连作的发病重。
3、花生青枯病: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生,以花期发病最多。病株地上部初表现失水状,通常是在主茎顶梢第2叶片首先萎蔫或侧枝顶叶暗淡下垂,1-2天后,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叶色变淡,组织保持绿色,故为"青枯"。在潮湿情况下,剖视茎部,常见有浑浊的乳白色细菌液,用手挤压可流出菌液。自发病至枯死一般7-15天,严重时2-3天可全株枯死。
4、花生蚜虫:花生蚜虫多发生在苗期与花期,成虫和若虫多群集在花生嫩叶、嫩芽、花柄和果针上吸汁为害,使叶片变黄卷缩,生长停滞,植株矮小,同时影响花芽形成及荚果正常发育,以致花生减产。
5、花生蛴螬:花生蛴螬主要在播种期为害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平截,常造成幼苗枯死,轻则缺苗断垄,重则毁种绝收。荚果期为害花生的果实,造成虫伤果,引起发芽、腐烂,严重时可造成产量损失50%以上。
二、无公害植保技术
1、种植基地的选择: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建立生产基地,实行水旱轮作或花生与玉米、棉花轮作,不能与山芋、大豆轮作。有条件的可在播种前灌深水15天以上,可有效地杀死土壤中的地下害虫和减少病菌,在生产过程中要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处理,做到田间清洁。
2、花生种的选择: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抗病品种,如皖花2号、鲁花11等品种,大面积引种,引种前应做好试验示范工作。要选择没有霉捂过的、色泽较好的花生作为种子。
3、适时早播,合理密植:花生生长期较长,应适当早播,争取早发,培育壮苗。春播花生在4月上旬播种,地膜覆盖还可适当提前,以满足花生对温度的需要,避开虫害为害高峰,减少病虫发生为害,还可提前上市,提高种植效益。多年实践表明,地膜花生畦宽100厘米,每畦播4行,2粒播种,株距15厘米左右。
4、加强肥水管理:科学施肥,不仅可以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且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肥料以有机肥、农家肥、生物肥为主,禁止施用已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城镇生活废弃物污染的河泥,禁止用污染水作灌溉水,控制氮肥等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可降低重金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降低有害生物的残留量。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农家肥1000-1500千克,并配施过磷酸钙4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农家肥要充分腐熟,防止带菌,扎针结果期遇干旱,应适当灌溉。
5、合理控制病虫:无公害花生对植保要求高,为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在病虫害一般发生年份,宜采用物理和机械防治。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金龟子等成虫发生期,用白炽灯、高压汞灯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基数;利用蚜虫对颜色的趋性,在幼苗生长期,田间悬挂黄板,诱杀有翅蚜,减少蚜虫的发生量。还可以利用害虫对某些物质的趋性进行诱杀。如用杨树枝条诱杀金龟子是降低田间蛴螬基数的方法之一。
6、科学使用农药:当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制剂农药进行防治。播种时用白僵菌拌种和土壤处理,土壤处理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菌1.0千克。绝对禁止使用甲胺磷、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做到能挑治的不普治。防治病害以药剂拌种为主,防治蚜虫用吡虫啉类农药对水进行叶面喷雾。严格掌握农药品种的使用次数和使用方法,且注意轮换使用,以延缓病虫的抗药性。同时,全面推广先进药械,实施"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浪费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有效性。收获前15天禁止使用农药,保护农业生态,确保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
(安徽省肥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黄强231600)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5.4(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