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月鳢的生物学特性
月鳢又名秤星鱼、七星鱼,属小型鱼类,成熟个体重150-500克,无腹鳍。与其它鳢科鱼类在形态上的区别主要是身上花纹不同,月鳢尾鳍基部有个黑色眼状圆斑,体侧有7-9条“习性,属以动物性食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性凶猛,常捕食小鱼虾等水生动物,但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喜食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自然环境中月鳢的性成熟年龄为二冬龄,人工养殖的为一冬龄。年产卵2-3次,每次产卵量1000-3000粒。产卵季节4-8月,繁殖水温为18-28℃。亲鱼有配对、筑巢、护幼的本能。
㈡月鳢的人工繁殖
1、亲鱼池要求达到以下条件:⑴环境安静,水源方便,水质清新;⑵面积20-500平方米,泥底,水泥墙,池深80-100厘米;⑶池底投放长50-80厘米、直径20-30厘米的旧瓦管或塑料管,作为亲鱼的巢穴;⑷池水面栽培30%的水生植物。
2、亲鱼的选择。在入冬前,从月鳢成鱼养殖池中按性比1:1选出体质健壮,体重150-300克的1-2冬龄鱼作为亲鱼,投放前要对亲鱼进行消毒处理。
3、亲鱼的培育。月鳢摄食种类较多,主要有小鱼、小虾、蚯蚓、蝌蚪、血块、成鱼碎肉、动物内脏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喂1-2次,投喂量视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一般为鱼体重的5%左右。冬季在塑料大棚覆盖的鱼池中加强培育,对提高月鳢雌鱼的怀卵量和雄鱼的性腺发育程度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4、催产。月鳢自然繁殖季节一般在4月底至6月初,5月中旬为盛产期。试验表明,单独使用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较其它催产药物作用明显。具体方法是:视亲鱼的发育情况,按1000-2000IU/公斤(IU为国际单位)分2针注射,第1针注入剂量的1/4,间隔12小时注入余量,胸腔(胸鳍基部)注射或背肌注射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雄鱼的剂量不减或稍减。在水温22℃发育成熟较好的亲鱼第2针注射至产卵的催产效应时间为24小时左右。催产后的亲鱼要求按1:1比例放入预先设置好的1-3平方米的小土坑、水泥池中,每池中只放一对亲鱼,即人为单配繁殖。水体内要放入水花生或水葫芦等水草,以模拟月鳢野生天然环境,月鳢属多次产卵型鱼类,每次间隔时间为10-45天不等。
5、孵化。为便于管理操作,以受精卵室内盆装静水孵化为宜。具体方法,塑料盆直径40-60厘米,深20厘米,每盆放入受精卵3000-4000粒,每日换水2-3次,每次换水1/3,并随时吸除未受精或霉变的卵粒,受精卵孵化率可达95%以上。受精卵在水温22-24℃时经50小时左右即能孵化出膜。
㈢月鳢苗种培育
1、鱼苗培育(0.35-2厘米阶段):刚孵出的鱼苗全身黑色,形似蝌蚪,仰卧浮于水面,孵出后第3日,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鱼苗腹部向下,开始摄食。由于鱼苗身体嫩弱,游动缓慢,活动范围小,主动摄食能力差,因此应放在较小的水体中(如塑料盆、水缸等)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移至土池或水泥池中培育。直径40-60厘米的塑料盆,水深12-18厘米,塑料盆置于避免太阳直射的阴凉处,每盆放入孵化出膜不久的鱼苗1500-2000尾。用从池塘中捞取的浮游动物,用网布将较小个体的浮游动物过滤入盆内,每日早、中、晚各投1次,投喂量以鱼苗食足、盆中略剩少许为准。坚持每天换水,换水时温差不得超过3℃,同时,将沉淀在盆底的污物用细胶管吸除。
2、夏花鱼种培育(2.1-5厘米阶段):⑴鱼池条件。几平方米至500平方米均可,池深80-100厘米,池周围用40目网片围成0.5米高圈栏,围网插入土内20厘米,防止鱼苗逃逸,月鳢苗投放前一星期,进行鱼池清整消毒和肥水培育浮游生物。池内移植水生植物,并在池边角架设荫棚。⑵放养密度:同池放养的鱼体要规格一致,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00-1000尾。随着鱼体的生长,及时进行大小分级饲养。⑶水温调节:鱼苗生长适温范围18-34℃,最适生长水温在24-30℃之间。水温超过35℃鱼苗烦燥不安,并频繁浮出水面,达到38℃以上时,死亡率达80%-90%。所以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搭设荫棚和及时更换温度较低的河水或井水。⑷饲料投喂:体长2-3厘米阶段的鱼苗仍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鱼苗下塘后,一方面要定期施肥保持水体浮游生物的数量,另一方面每天人工捕捞采集轮虫或摇蚊幼虫等定时定点加以投喂。鱼苗长至3厘米左右时体形与成鱼相似,可在池中架设食台,逐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早期可用白鲢等低值鱼或蚯蚓做成肉糜加以驯食,一周后逐步采用甲鱼或鳗鱼饲料做成食团投喂。随着鱼体增长,可适当投喂蝇蛆、蚯蚓、蚌肉等廉价动物性饲料。⑸水质条件控制:水质调节是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月鳢耐低氧能力较强,但为满足苗种健康快速生长的需要,苗种培育要求水体溶解氧高于每升2毫克以上,pH值6.4-6.9,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做到水体“肥、活、嫩、爽”。
㈣月鳢池塘养殖技术
1、池塘单养:月鳢单养效益突出。每0.067公顷可年产商品鱼1000公斤,产值约10万元,投入产出比1:4左右,具体养殖技术:
⑴池塘条件:月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对水体大小及鱼池结构无特殊要求。池塘大小视养殖规模而定,池深1.5-2.0米,水质呈淡绿色,pH值5-8之间都能正常生长。放苗前要做好清塘工作,塘水保持30厘米,每0.067公顷用25公斤茶枯粉和50公斤生石灰混合全塘均匀泼施,以杀灭野生敌害及寄生虫。
⑵鱼苗投放:清塘后,及时施入适量鸡粪肥塘,培肥水质。一星期后,当药性消失、鱼塘繁育出轮虫等浮游生物时,经试水证明安全后,即可放苗。鱼苗下塘前用2%食盐水浸洗20分钟,或用5/10000的食盐与1/10000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施。每0.067公顷投放3厘米长鱼苗1.5万-2.0万尾,并搭配在规格鲢、鳙鱼种20-30尾混养,以改善水质。
⑶饲料:月鳢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求在40%以上,每天按鱼体重3%-5%投喂,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定质。最好设置食台,便于观察摄食情况。也可以投喂鲜活食和冻鲜鱼,还可以用人工配合饲料混合切碎的动物性饲料,调成团状投喂。
⑷定期消毒。鱼苗期间宜每月1次全塘泼施防病药物。防病药物及剂量如下:30×10-6福尔马林;0.5×10-6晶体敌百虫溶液。以上药物轮流使用。
⑸控制水质:养殖用水,可用无工业污染的塘水、水库水、河水、井水等。要经常向养殖池注入新水,保持池水淡绿色,严防水质变黑发臭。同时应在池塘中培育水浮莲等水生植物遮光,满足月鳢喜暗的生活习性,但对水面的覆盖率不能超过30%。
2、池塘混养:每0.067公顷水面投放3厘米月鳢鱼苗2000尾,与家鱼进行混养,既不影响家鱼产量,又有清除野杂鱼,提高饲料利用率,每年还可收月鳢100公斤左右。在家鱼塘中混养月鳢,不需要特殊管理措施,只要注意掌握好水体中野杂鱼的数量。如野杂鱼数量太少,宜有意投些罗非鱼、食蚊鱼等繁殖力极强的鱼类,以确保饵料鱼的来源,也可以定时定量投以冰冻鲜杂鱼补充饵料。混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初放时月鳢鱼的规格要比其它鱼种的规格小;二是要在放足了其他鱼种后才放月鳢;三是月鳢混养的数额不能太大;四是年底要将月鳢全部捕起,免得影响来年家鱼的放养。
3、月鳢的常见病害及防治
月鳢在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强。在养殖过程中如在水质恶化使致病菌等大量繁殖,或月鳢受伤,体质衰弱,抗病能力减弱时等情况下,月鳢会感各种各样养病。尤其是月鳢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密度大,病原体极易在月鳢之间传染,一旦发病,即可导致大批死亡,甚至使养殖场内成千上万尾月鳢荡然无存。因此,人工养殖月鳢一定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
预防方法:在放养鱼种前要对池塘进行清池消毒和对鱼种消毒。在饲养中每7-1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不定期地泼酒消毒和池水。一般常用鱼体消毒药品:食盐,浓度2-3%浸泡5~10分钟,或硫酸铜8克/立方米浸泡20分钟。另外,在鱼病的发生。每月泼1-2次漂白粉(1克/立方米)或生石灰(20克/立方米)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0.5克/立方米)。杀菌药与杀虫药交替使用。在泼洒药物的同时投喂药饵料。一般常用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咪)、四环素族(土霉素)、氨基甙类(硫酸庆大霉素)、喹诺酮类(诺氟沙星),与专用用鳢鱼颗粒饲料拌匀后阴干10~30分钟投喂,连续3--5天。
月鳢鱼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晕头病、烂肉病、烂鳃病、肠胃炎、水霉病、赤皮病、车轮虫病、爱德华氏菌病、小瓜虫等病。
1、晕头病(1)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停食、体色发黑,群集池角。严重时在水中窜游,急剧挣扎或旋转狂游后下沉池底死亡。此病病原尚未清楚。(2)危害和流行情况:该病易见于体长4厘米之前的当年鱼苗。流行季节为3-7月份,4-5月大流行。此病发病迅速、传染快、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是月鳢苗种阶段危害生最大的暴发性鱼病。(3)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以下预防措施:①对设施和工具进行严消毒。少投喂鲜活饵料如须投喂要先消毒。②换水时,注水不可太急,水温温差不得大于±2oC。每次换水后要及时泼洒二氧化氯,使池水药物浓度为5克/立方米。或者用生石灰加水泼洒,使池水PH值在7-8。
2、烂肉病(1)症状:体表斑块状充血,鳞片脱落,以后真皮组织发生溃疡,溃烂处开始呈红色,后坏死变白,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骼,尾部溃烂腐掉。体表各处都可发生,严重时遍及全身。(2)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易见于体和4厘米以上的鱼种及成鱼,全年均可发生。发病后自身传染性不大,其交叉感染却比较严重。此病传染快,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在50%以上。此病易发生在鱼体损伤、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或水温变化大等不良环境下。(3)防治方法:①在高季节,控制放养密度,防止鱼体受伤,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定期对水质进行处理(漂白粉1克/立方米,生石灰20克/立方米)。
3、烂鳃病:(1)症状:病鱼鳃腐烂发白、鳃部糜烂、鳃上常附着污泥和粘液,呼吸困难,常独游于水的表面,行动迟缓,窒息死亡。此病是由形粒状球菌寄生引起。(2)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易见于体长5厘米以上鱼种、成鱼及种鱼,全年均可发生,特别在高温季节尤其容易发生,主要在放养密度高、水质恶化等不良环境下引发。(3)防治方法:①定期对月鳢池水进行消毒处理。②2.5-3.7克/立方米大黄,按每公斤大黄用20公斤水加0.3%的氨水(含氨量25-28%其他含量按此推算)置木制容器或缸内浸泡12~24小时,药液呈红棕色,药液和药渣一起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大黄粉拌饵投喂:每万尾鱼每天投喂量为:6厘米左右鱼种喂0.5公斤,10~16.5厘米投喂0.75公斤
4、肠胃炎病:(1)症状:病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以后随病情发展腹膨大,体色变黑,离群缓游,不久即死去。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内脏解剖:腹部积水,肠壁微血管充血或破裂,外溢血使肠壁呈红褐色,肠粘膜细胞溃烂脱落,肠内无食物,含有黄色粘液。(2)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在全年均可发生,发病原历与环境恶化有关(水质环境),易发生于春夏和夏秋之交时节,传染性强,死亡率较高。(3)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不投喂活饵料、加强饲养管理、切实做到“四消”“四定”是防治此病的重要措施。
5、水霉病:(1)症状:鱼卵、鱼苗或受伤成鱼被腐生性水霉菌寄生而引起发病。病鱼在受伤部位长出白色“绒球”,水霉菌在伤口或溃烂处菌丝向内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棉长状菌丝。病鱼食欲减退,甚至停食,最后瘦弱而死。(2)危害与流行情况:此病鱼卵、鱼苗、成鱼均有发生。在冬春低温季节易发生,发病率达20~30%,感染很快。(3)防治方法:①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的发生。②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的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③对鱼卵水霉病预防:可用专用溶液浸洗10-15分钟,连续2天,以后每日晨和傍晚用1/150000-1/10000的溶液在孵化箱附近水面泼洒一次,直至将孵化时为止。④4/10000的食盐和4/10000的小苏打合剂全池遍洒浸洗。
6、赤皮病:(1)症状:此病由荧光极毛杆菌引起。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各鳍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此病常与水霉寄生、烂鳃、肠炎并发。(2)危害及流行情况:此病各阶段鱼都常见,终年可见此病,流行时间长,死亡率高。(3)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②每50公斤用土霉素10克或磺胺噻唑10克,拌入饲料内投喂,连续7天即愈。③流行季节1克/立方米漂白粉泼洒全池消毒,每月2-3次。
7、车轮虫病:(1)症状:病鱼被车轮虫大量寄生后,不摄食,体色变黑且消瘦,粘液增多,体表形成一层白膜。病鱼在池中离群独游,经常旋转,最终因衰弱而死亡。此病对月鳢苗种危害较大。该病病原体肉眼不可见,镜检则非常明显。(2)危害及流行情况:此病终年可见,各阶段养殖期都流行,特别在高温季节,放养密度高时此病常发生。(3)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合理施肥,合理放养密度。②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浸洗20-3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或用2%盐水浸洗2-10分钟。③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疗效好。
8、爱德华氏菌病:(1)症状:病鱼身体发黑,腹部胀大,体表无伤口,有时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肾脏充血、肿大、溃烂,挤压腹部有腥臭的浓液流出。病鱼喜群集在池角处。(2)危害和流行情况:本病流行季节一般在5-9月份,发病水温为15-40℃,最适水温为25-30℃,易见于鱼苗鱼种阶段。病鱼死亡率在30-60%,长期投喂水蚯蚓的鱼池易发此病。(3)防治方法:①3克/立方米百毒净或2-5克/立方米土霉素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可连续泼洒2天。②每公斤饵料中加入2-3克氟哌酸和20克光合细菌,连喂5-7天。
9、小瓜虫病:(1)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或鳃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襄泡。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以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病鱼反应迟钝,缓游水面,不时在其他物体上磨擦(如池壁,饵料台边)。鳃上大量寄生,粘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2)危害及流行情况:此病不论鱼种或成鱼密度过大时易发生,流行较广,并常常引起死亡。此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5℃,28℃以上幼虫易死亡。因此高温季节此病较为少见。(3)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控制合理放养密度。
(来源:《农村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