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正确使用增氧机
1、晴天中午不开增氧机
许多养殖户认为,晴天中午,鱼不浮头就不需开启增氧机,他们只认识到增氧机有搅水增氧作用,忽视了最为重要的藻类增氧作用。比如,晴天中午增氧机如果开放1-3h,提前把藻类在表层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过多的氧气打到鱼塘底部,就可以减少夜间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这种开机方法一般每亩每年可节省电费100-500元。
同时,中午水温高,气体的溶解度低,搅动水体还可以把鱼塘底部的有毒物质如氨气、硫化氢和沼气等散发到空气中,减少对鱼的危害;同时太阳光的强紫外线,对有害菌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白天开增氧机,有利于鱼体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明显降低饲料系数,可增产20%以上。而晴天中午开增氧机,可有效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2、傍晚很早就开增氧机
上半夜鱼塘表层溶解氧本身就过于饱和,鱼还没浮头就开增氧机,就会把这些氧气打到空气中,加快鱼塘的缺氧。
3、雷雨天气来临之前不开增氧机
雷雨天气来临之前,表层水温一般都比较高,但雨后表层水温急剧降低,上下水层对流,会造成鱼塘泛底,一来会给鱼带来很强的应激容易发病,二来会缺氧造成死鱼的危险,提前开增氧机有利于水温平衡和增加底部溶解氧。
4、从不移动增氧机的位置
有些养殖户将增氧机放到鱼塘后,从放苗到干塘从来不移动位置,认为没必要。叶轮式增氧机能够让上下水体对流,增氧机底部的淤泥很少,如果10-15d移动一次增氧机,可以起到改底的作用。
二、不正确掌握饲料投喂方法及投喂量
有的养殖户对自己鱼塘里吃食性鱼类的数量和规格不太清楚,造成吃食性鱼的总质量和投喂多少饲料全凭感觉;其次,有的养殖户不会根据鱼的规格,灵活掌握所喂饲料的粒径,小鱼喂大颗粒饲料,很难吃下去,往往都是等饲料被水泡散后才能吃,促使饲料中的大部分营养散失到水体中。而大鱼喂小颗粒饲料,延长了鱼吃料的时间,浪费体能,影响生长;还有的不会根据饲料的品种来调整饲料的投喂量,一般成鱼膨化料的日投喂率为1.5-2%,沉水料的日投喂率为2.5-3%,鱼苗的日投喂率翻倍,随着生长逐渐降低;
还有的不根据季节、天气和鱼的健康状况来调整投喂量,高温和低温季节,鱼的消化酶活性低,吃多也浪费,还容易引发消化道疾病;天气不好,水体溶解氧低,鱼吃多了,不但不利于消化吸收,而且排泄物严重污染水质,还会加剧鱼的缺氧,甚至发病;如有消化道疾病的鱼,首先要减少投喂量,更不能喂草,以免加剧消化道的机械损伤,其次要及时拌入药饵治疗,一天一餐,下午投喂;
另外,沉水料和浮水料搭配使用,有利于不同水层的鱼吃料,根据鱼的数量增加投料机的数量,保证有2台及2台以上的投料机,同时投喂,保证不同规格的鱼都有料吃,在驯化阶段,先开一台投料机投大粒径饲料,有利于大规格鱼集中,然后再开另外1台投料机,小规格的鱼就会在这里吃,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同时开机,不同规格的鱼就会找到自己的吃料点。为了提高鱼的吃料效率,可以在投料机附近增加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形成水流,增加投料区的溶解氧。
三、养殖模式不合理
有的养殖户不考虑鱼对不同水层的利用,只放养一种主养鱼,也不考虑鱼对水质的调节功能,觉得鲢鱼价格不好,一味加大鳙鱼的投放量,导致浮游植物过量生长,形成水华,最后倒藻。或者有的不放养底层鱼(鲫鱼和鲮鱼等),觉得这些鱼生长速度不快,一年也达不到500g以上的上市规格,还容易得败血症,却忽视这些鱼对底层有机质的利用,可以变相的改善底质和水质。
有的不考虑鱼类食性的冲突,罗非鱼主养塘还大量放养鲢、鳙,最后这些鲢、鳙也达不到大规格上市,价格也很低;有的还主养斑点叉尾鮰或鲫鱼或罗非鱼等这些需求高蛋白饲料的鱼塘,还要套养草鱼,导致草鱼经常患脂肪肝,最后死得所剩无几。还有的不考虑卖鱼的冲突,比如养草鱼、斑点叉尾鮰等耐低温鱼的鱼塘套养罗非鱼、淡水白鲳等热带鱼,冬季鱼价高的时候也不敢拉网,怕引起罗非鱼、淡水白鲳的水霉病,严重影响养殖的效益。
四、不正确把握鱼病治疗的最佳时机
当鱼塘的鱼有异常,如上窜下跳、鱼喜欢擦边、体表有红点(大多由寄生虫引起,上窜下跳有时也由气泡病引起)、吃料减少(烂鳃、缺氧、水质差、肠胃炎,口腔或者消化道有寄生虫等)、体色发黑(大多由烂鳃引起),鱼尾柄有亮白块(点状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或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又如斑点叉尾鮰和黄骨鱼出现裂头(爱德华氏菌等引起),冬春季鱼身有毛状物(水霉和绵霉引起),鲤鱼体表有云雾状斑块(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红罗非鱼体色变浅(肝胆病变),鱼塘表层有大量细长白色鱼粪漂浮(鱼已经有轻微消化道病变),或者已经有少量死鱼。
养殖户一般会抱侥幸心理,觉得过几天自己会好,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越来越严重,大部分鱼被感染,治疗效果差。这时,死鱼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要加大药品的使用量,每天捞死鱼、泼药或喂药,工作量大,最后弄得人焦头烂额的。
五、干塘后不清塘消毒
为减少工作量,或担忧损失鱼塘的使用时间,有少数养殖户的鱼塘,养鱼多年,从未干过塘和清淤,导致淤泥中大量的有毒物质、寄生虫卵和有害菌,给养殖品种带来不少病害;有的池塘,即使干塘了,也不使用茶麸清塘除小杂鱼和病害,直接加水继续养,如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到最后满塘都是鱼苗,且这些鱼的鱼苗质量差,生长速度慢且密度高,其产量和规格不达标准,最后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经济效益低下;有的鱼塘里没有杂鱼的,也不使用漂白粉等消毒,造成有害菌继续滋生,去年发生过的一些病害,今年就很容易重蹈覆辙。
六、不合理施肥
有的养殖户为了减少成本,使用不发酵的农家肥,特别是鸡粪(含有害菌特别多),容易造成鱼发病。另外农家肥,使用不当,还会促使浮游动物大量滋生,造成水质清瘦缺氧,主养鱼的饲料系数也随之提高。还有的养殖户直接忽视了肥水的好处,从来不使用肥水产品,导致滤食性鱼类的产量很低。
针对鱼塘肥水,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饲料投喂量大和淤泥深的鱼塘,本身有机质和氮源就比较足,我们一般用分解型的菌类(如活力58,粪产碱杆菌)+碳源(为菌类提供营养),把底质中的有机物分解矿化,为藻类提供营养。同时补充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磷、钾、锌、钙、硼、锰、铁、镁);
对于新开挖和黄泥底(对肥料的吸附性太强)的鱼塘,就要减少菌类的使用,菌类使用太多,藻类不但生长不起来,而且为寄生虫提供营养,更容易引发寄生虫疾病,所以,应该主要使用靓水营养肽(氨基酸)提供有机氮源,同时定期使用少量化肥作为补充。
七、不正确使用杀虫剂
有些养殖户为了省钱,长期使用农药、敌百虫和硫酸铜等药物来预防或治疗寄生虫疾病,也不把鱼拿到渔药店检查,认为一种药物就能治百病。但事实上,寄生虫主要分原虫类、蠕虫类和甲壳虫类,它们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一,如果没用对药,寄生虫杀了也白杀;另外,鱼本身没有寄生虫病,长期大量使用杀虫药,对鱼会造成危害,一方面会影响生长,另一方面鱼体会产生耐药性,一旦得了寄生虫病,再使用这种药,效果不佳。
八、不正确认识调水的功效和掌握调水产品(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方案
有些养殖户把调水产品当作药品(尤其是微生物制剂)在水质恶化甚至出现死鱼时才使用。然而,在这情况下这些调水产品不但不发挥杀虫的作用,而且出现反效果。如常用的枯草芽孢杆菌,是一个好氧菌,如水质不良缺氧,还会加快鱼的发病;又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在缺氧的情况下把氨氮和硝酸盐等转化为亚硝酸盐,对鱼的毒害更大。
所以有益菌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在水质良好时使用调水产品,可以维护好原有的水质,防止水质往坏的方向发展。有的养殖户会认为自己池塘的水良好,地下水不会有病菌,时常用地下水来换水,但他却忽视了有些地下水无氧气,氨氮、重金属超标,这对水体的藻类和养殖品种都会造成危害;
然而,那些化学的调水产品,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少用,因为这些产品大多通过吸附、絮凝、氧化、还原等起调水作用的,只治标不治本,而且容易反弹,并反弹后危害更大;或许有养殖户认为自己的鱼没问题,使用调水产品是浪费钱的行为,事实上,养殖户没看到潜在的损失,一方面,水质不良(缺氧、氨氮、亚硝酸盐、沼气、硫化氢和有害菌浓度高),容易浮头,延长增氧机使用时间加长,耗电量大,另一方面,鱼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饲料系数高,吃了长得慢,增加了生长成本,同时发病率高,一旦发病,损失更严重,除了养殖成本亏损,还要倒贴渔药钱和人工费。
另外,还会打破正常的养殖规划,即使鱼价好也不敢卖鱼,还延长了养殖周期,变相地增加了养殖成本。
九、不正确使用内服保健产品
为预防疾病,很多养殖户平时喜欢给鱼投喂抗菌药,然而这些抗菌药长期使用会影响鱼的健康,导致鱼真正发病时难以治疗。
目前,饲料原料一路上涨,饲料的价格没得到应有的增长,饲料配方质量是一路下滑(棉菜粕等有毒杂粕越加越多,油脂含量也越来越高),膨化料使用的比例越来越大(高温熟化,维生素损失大)。同时,为了鱼的快速增长,养殖户盲目增加饲料的投喂量,完全超出鱼自然生长的需求量,给肝、胆、肠等消化、解毒器官带来严重负荷,基本饲养的鱼或多或少都有肝胆病变。
所以我们平时给鱼投喂花白肝康(中草药、主要针对脂肪肝)、水产专用多维(主要含维生素C)、以及活力66(复合酶微生态制),旨在一方面能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有效消除饲料油脂氧化导致的氧化损伤,另一方面,能促进消化吸收,减轻肠道负荷,增加肠道有益菌群,分解粪便,间接改善水质。
(来源:中国水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