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古瓷器鉴别需要看微观吗?
民间收藏古瓷正确鉴定方法就是“宏观断朝代,微观断新老”,宏观判断古瓷就是通过瓷器的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绘画、胎釉等方面承载的朝代风格特征判断瓷器的所属朝代,但是这些肉眼可见的不足以证明瓷器的新老,因为造假仿制者对照真品仿制力求逼真,他们为了“暴利”会比我们收藏爱好者更用心的研究各朝代古瓷风格特征,所以单凭宏观(外貌)已经无法准确判断新老。这就需要微观的自然老化痕迹来证明新老,所谓自然老化痕迹是古瓷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岁月沧桑留在古瓷上的老化痕迹,如深埋地下的沁斑,被某些化学成分侵蚀会留下的结晶斑,但不是每件古瓷上全有。
古瓷被微生物入侵后生存过程中的残留物,留在古瓷气泡中导致釉中气泡变色,
传世古瓷在使用中留在古瓷釉面自然擦拭痕迹和厚重的包浆等方面。一些自然形成的老化痕迹只能在显微镜下放大数百倍才能看到,是不可能人为达到的,所以古瓷痕迹鉴定才是我们收藏爱好者需要走的“捷径”。走这个捷径就必备需要的工具“古瓷鉴定三件套”,推荐给藏友有了这一套工具让我们古瓷收藏中少走弯路。
数码显微镜和内壁探头可以连接手机使用。但愿我近四十年的收藏经验对藏友有所帮助,欢迎联系共同探讨交流,点赞收藏一定有用。
瓷器的外表特点?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形、釉、工、胎、底几个方面来入手。这是理论上的,形,就必须多看老器,不多看老器怎么能知道什么是新器?
老的手工拉坯和新的在味道上是有区别的;
釉,首先是光,新瓷器不做旧就有火光,也叫贼光,如果做旧酸杀光,即变成死光。
而老器的釉光是非常柔和的玉质感;工,瓷器有画、划、刻等表面工艺,新器一般用铁器划刻,而老器用竹刀,味道是有很大差别的,特别是文化氛围不同,构图用刀都不同;胎和底是鉴定瓷器比较关键的。这个很难用文字表达,要自己多买些老底的瓷片,经常看,自然会分别新老的。
古瓷盘底特征?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在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就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 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装窑时由于垫饼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底足特征: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糊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之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到清代仍可见到火石红。
“糊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什么样的特征才叫“瓷器”?“瓷器”与“陶”是如何“区分”的?
“瓷器”是从“陶器”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原始青瓷就是陶工在烧造“陶器”时偶然发现凡是“陶器”身上粘了灰的地方都会形成一种闪着黄绿色泽的釉质层,硬度比“陶器”本身要高而且有更好的防水防渗透性,于是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原始青瓷诞生了;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地研究实验,不断地去粗取精、精益求精,真正的“瓷器”诞生了,并一开始便依据地域特色而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总体格局。
“瓷器”与“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
第一,“瓷器”有釉,而“陶器”无釉。
第二,“瓷器”烧成温度比“陶器”要高;“瓷器”声若金石,弹击声波可延续三到十秒;而“陶器”其声类瓦,弹击声波喑哑散佚,声波基本没有延续或延续极短。
第三,“瓷器”具有很强大的“疏水性”、“防水性”、“防渗透性”和“反渗透性”;而“陶器”则具有“亲水性”、“吸水性”、“渗水性”特征,基本不具有“疏水性”、“防水性”、“防渗透性”和“反渗透性”。
第四,“瓷器”比“陶器”的适用范围更广泛,耐冲击力更强,也更经久耐用。所以,“瓷器”一诞生很快便彻底取代了“陶器”,“陶器”也只有在其最适宜的狭小范畴内得以延续至今。
第五,“瓷器”的用土越来越挑剔,并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做成“瓷器”;而“陶器”用土则没有那么多讲究,几乎所有的泥土皆可为“陶器”。
综上所述,能够叫做“瓷器”的至少要满足两大特征:一个是要有瓷化度很高的胎体,另一个是要有能够强化瓷器功能的釉面。“唐三彩”之所以成为“釉陶”,就是因为其胎体瓷化度不够所致。
我是“以瓷惠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什么是古瓷?
古瓷是艺术品的一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古瓷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古瓷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古瓷器经历了世间许多水与土壤中化学物质的侵蚀,所发生变化是有历史记录的,这种古陶瓷神韵是新陶瓷没有的,古瓷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