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苦蘵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苦蘵 |
拉丁名 | Kǔ Zhī |
英文名 | |
别名 | 敢、黄蒢、蘵敢草、小苦耽、灯笼草、鬼灯笼、天泡草、爆竹草、劈拍草、灯笼泡草:8.1966)、响铃草、响泡子、绿灯、野绿灯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长于田野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本草拾遗》 |
更多 | 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夏季采收。 |
《中药大辞典》:苦蘵
拼音注音
Kǔ Zhī
别名
敢、黄蒢(《尔雅》),蘵敢草(《尔雅》郭璞注),小苦耽(《本草拾遗》),灯笼草、鬼灯笼、天泡草、爆竹草、劈拍草(《江西民间草药》),灯笼泡草(《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2):8.1966),响铃草、响泡子(《湖南药物志》),绿灯、野绿灯(《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长于田野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茎斜卧或直立,多分枝,有毛或近无毛。叶互生,卵圆形或长圆形,长约4~8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斜圆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锯齿:叶柄长可达4厘米。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约5毫米;萼钟状,长约5毫米,上端5裂,裂片披针形或近三角形,端尖;花冠钟状,淡黄色,直径5~7毫米;雄蕊5,花药矩圆形,纵裂;子房二室,花柱线形,柱头具不明显的两裂片。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光滑无毛,黄绿色;宿萼在结果时增大,膨大如灯笼,长可达2.5厘米,具5棱角,绿色,有细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化学成分
含酸浆果红素,即玉蜀黍黄素二棕榈酸酯。
性味
①《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寒,味苦,无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酸,平。"
注意
《江西民间草药》:"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解毒。治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龈肿,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
①《江西民间草药》:"治天疱疮,大头风,指疔,牙龈肿痛,湿热黄疸,咽喉红肿疼痛,肺热咳嗽,热淋。"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止血,消肿散结。治咽喉肿痛。肺痈,腮腺炎;小便不利,血尿。牙龈肿痛,天疱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复方
①治百日咳:苦蘵五钱,水煎,加适量白糖调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②治咽喉红肿疼痛:新鲜苦蘵,洗净,切碎,捣烂,绞取自然汁一匙,用开水冲服。(《扛西民间草药验方》)
⑧治牙龈肿痛:苦蘵八钱。煎水含漱。(《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湿热黄疸,咽喉红肿疼痛,肺热咳嗽.热淋:苦蘵五钱至八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水肿(阳水实证):苦蘵一两至一两五钱。水煎,分作二次,饭前口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⑥治天疱疮:苦蘵茎叶三、四两。煎水洗,一日二次。鲜草更好。
⑦治大头风,头面浮肿放亮,起疙瘩块,作痒:苦蘵茎叶二两。煎水,放面盆内,用布围住熏之。鲜草更好。
⑧治指疔:苦蘵鲜叶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二、三次。(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将灯笼草制成糖浆内服,每日3次,10天一疗程,共服三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停药3~5天。按剂量分3组:㈠大剂量组:每日量相当生药干品150克。观察50例,有效49例,其中显效39例。㈡中剂量组:每日量相当生药干品100克。观察45例,显效16例,总有效37例。㈢小剂量组:每日相当干生药50克。观察91例,显效36例,总有效67例,本品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均较明显;始效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6天。单纯型疗效优于喘息型。副作用:少数觉胃部不适,头晕、头痛及失眠。
②治疗黄疸
灯笼草(全草)2株,煎取浓汁加糖适量,每日分2~3次服。治疗5例均获愈。
③治疗睾丸炎
灯笼泡草2两,黄皮根1两,水煎服。每天1次,连服2天。治疗20余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④治疗细菌性痢疾
苦蘵1两,水煎服,每天2次,连服1~4天。治疗100例,有效率为95%。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