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牛马藤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牛马藤 |
拉丁名 | Niú Mǎ Ténɡ |
英文名 | Evergreen Mucuna, Root or stem of Evergreen Mucuna |
别名 | 过山龙、油麻血藤、牛肠藤、鸡血藤、老鸦枕头、牛麻藤、绵麻藤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边,常缠绕于其他树上或附于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草木便方》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常绿油麻藤的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Stizolobium sempervirens(Hemsl.)O.Kuntz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 |
《中华本草》:牛马藤
拼音注音
Niú Mǎ Ténɡ
别名
过山龙、油麻血藤、牛肠藤、鸡血藤、老鸦枕头、牛麻藤、绵麻藤。
英文名
Evergreen Mucuna, Root or stem of Evergreen Mucuna
出处
出自《草木便方》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常绿油麻藤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Stizolobium sempervirens(Hemsl.)O.Kuntz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边,常缠绕于其他树上或附于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常绿油麻藤 大攀援灌木,长5-10m,稀有达20m者。茎直径可达30cm,棕色或棕黄色,粗糙。小枝具明显的皮孔。三出复叶,革质;叶柄长9-15cm;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7-12cm,宽5-7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生小叶基部斜楔形。总状花序着生于老茎上,萼宽钟形,萼齿5,上面2齿连合,外面疏被锈色长硬毛,内面密生绢质茸毛;蝶形花冠,深紫色,长约6.5cm;雄蕊10,二体,花药异型;子房无柄,有锈色长硬毛。荚果条形,木质,长约60cm,种子间缢缩,外被金黄色粗毛。种子10余颗,肾形,黑色,直径约2cm。花期6-7月,果期7-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藤茎呈圆柱形,直径2.5-4.7cm。表面黄褐色,粗糙,具纵沟和细密的横向环纹,皮孔呈疣状凸起;质坚韧,难折断。商品为椭圆形斜切片,韧皮部具树脂状分泌物,棕褐色,木质部灰黄色,导管孔洞状,放射状整齐排列,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数层同心性环,髓部细小。气微,味微涩而甜。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栓内层为3-5列切向整齐排列的含晶厚壁细胞,皮层为10余列细胞;分泌细胞多见,类圆形,切向稍延长,多数个相聚成群。中柱鞘为石细胞和少数纤维组成的厚壁细胞环带,内外侧两侧细胞多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维管系统异型,由多数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数轮。韧皮射线明显,宽广,数列至10余列;分泌细胞2-11个相聚组成切向条状,层状排列,韧皮纤维束多分布于韧皮都周围,形成纤维束鞘。形成层不明显。木射线由非木化薄壁细胞组成,宽广,数列至10余列细胞;导管形大,多单个散在,少2个并列;木薄壁细胞有2种,l种壁较厚,木化,分布于导管周围,另1种薄壁性,非木化;纤维束为晶纤维,多分布于导管周围。本品射线和薄壁组织中,有许多木化厚壁细胞,大型,壁增厚且木化,纹孔明显,孔沟可见,多成群,周围多数细胞腔中含草酸钙方晶,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髓居中,由大型薄壁细胞组成,纹孔可见;环髓可见少数分泌细胞及草酸钙方晶。
化学成分
叶含8-C-a-L-阿拉伯糖基木犀草素(8-C-a-L-arabinosvlluteolin),6,8-二-C-a-L-阿拉伯糖基芹菜素(6,8-di-C-a-L-arabinosylapigenin)和异荭草素(isoorientin)。花含飞燕草素-3-葡萄糖甙(delphinidin-3-monoglucoside),矮牵牛素(petunidin)和锦葵花素(malvidin)。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苦;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补血舒筋。主有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血虚;贫血;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活血化瘀,舒筋,利关节。治腰脊痛。
2.《分类草药性》:治寒脾风,风湿麻木,筋骨疼痛,消肿。
3.江西《草药手册》:治妇女经闭,膝盖骨痛。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