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海红豆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海红豆 |
拉丁名 | Hǎi Hónɡ Dòu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林中或无荫的山溪沟边和山坡,亦栽于庭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以至喜马拉雅山东部。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海药本草》 |
更多 | 为豆科植物海红豆的种子。采收成熟的果实,剥取种子,晒干。 |
《中药大辞典》:海红豆
拼音注音
Hǎi Hónɡ Dòu
出处
《海药本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海红豆的种子。采收成熟的果实,剥取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中或无荫的山溪沟边和山坡,亦栽于庭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以至喜马拉雅山东部。
原形态
海红豆,又名:孔雀豆、红豆、相思树、相思格、双栖树、红木、西施格树。
落叶乔木,高约8米,幼嫩部被小柔毛。2回羽状复叶,有羽片4~12对(海南产的3~4对),小叶8~14枚,矩圆形或卵形,长2.5~3.5厘米,宽约1.5~2.5厘米,先端极钝,两面均被柔毛。圆锥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花小,白色或淡黄色,同生于一花束上,具短柄;萼钟形,5齿裂,长约5毫米,与花柄同被金黄色柔毛;花瓣5,披针形;雄蕊10,分离,花药卵形;子房无柄。荚果带状,长10~20厘米,当开裂时弯曲而旋卷,秃净;种子鲜红色,光亮,阔卵形,长约5.5~8毫米,珠柄着生于其一端。花期6~7月。果期8~9月。
化学成分
种子中含豆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卫矛醇和多糖。种子油中含油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和少量廿四酸等。
药理作用
海红豆与相思子不同,不含甙(含皂甙)、生物碱及相思子毒蛋白。曾有人报告其中含毒扁豆碱样成分,但非洲人有用作调味品者。根有催吐、泻下作用;叶则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止泻。
性味
《海药本草》:"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海药本草》:"主人黑皮鼾蹭,花癣,头面游风,宜入面药及澡豆。"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