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虾子草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虾子草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红虾子草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长田野向阳处。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四川中药志》 |
更多 | 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
拼音注音
Xiā Zǐ Cǎo
别名
红虾子草(《四川中药志》)。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长田野向阳处。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原形态
一年生纤弱披散草本,高约15~40厘米。茎秃净,干时带光泽。单叶对生,具极短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3~5毫米,先端短尖,全缘,背卷,基部钝,稍革质,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干时为黑紫色;托叶合生,膜质,长3~8毫米,背有短扁尖毛,边缘具较长的刚毛。花1~3朵聚生叶腋,无花柄;花萼长约3毫米,4裂,裂片具睫毛;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4裂,裂片披针形;雄蕊4枚,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2室,花柱线状,柱头略膨大。蒴果卵圆形,长2.5毫米,宽1.5~2毫米,顶部裂开;种子多数。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寒,味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疝气,风火牙痛及妇女干血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
复方
①治跌打损伤:红虾子草、尖刀牛膝、红酸浆草各四两(捣烂),薴麻四两(烧灰)。合煨酒服。
②治小儿疝气:虾子草、地茄子各一两。煎水煮耢糟服。
③治妇女于病,虚火旺者:虾子草、酱耳木根各一两,石竹根二两,黄脚鸡五钱,大地棕根四两。炖内服。如有外感风寒应先除去。(选方出《重庆草药》)
备注
本品在福建、广西作白花蛇舌草使用。参见"白花蛇舌草"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