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粳谷奴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粳谷奴 |
拉丁名 | Jīnɡ Gǔ Nú |
英文名 | smut fungi of rice |
别名 | 粳稻谷奴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寄生于稻的小穗上,有时也寄生于稻属其他植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吉林、辽宁、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本草纲目》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稻绿核菌的菌核及分生孢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采收和储藏:秋季将菌核摘下后,晒干备用。 |
《中华本草》:粳谷奴
拼音注音
Jīnɡ Gǔ Nú
别名
粳稻谷奴
英文名
smut fungi of ric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稻绿核菌的菌核及分生孢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
采收和储藏:秋季将菌核摘下后,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寄生于稻的小穗上,有时也寄生于稻属其他植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吉林、辽宁、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菌核球形,直径约5mm。表面绿色,内部橙黄色,中央近白色。分生孢子球形,有小刺,绿色,直径4-6μm。被害水稻的稻穗,每穗病粒少者1-2粒,多者10余粒,病粒内外颖先开裂,露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逐渐膨大,以后表面包被破裂,逐渐变为绿色,最后表面出现墨绿色粉末,且现龟裂纹。
性状
1.性状鉴别 本品为稻谷穗上受稻绿核菌感染形成的病粒(菌核),每穗1-2粒,多至10余粒。单个病粒呈球形,直径6-9mm,表面墨绿色,内部橙黄色,中央近白色。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 分生孢子球形,有小刺,绿色,直径4-6μm。
化学成分
含黑粉菌毒素(ustiloxin)。
归经
肺经
性味
微咸;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咽清热解毒;利咽。主喉痹;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研末,3~4.5g。
各家论述
《千金方》:治走马喉痹,烧研,酒服方寸匕。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