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芍药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述钩元》·芳草部 |
中文名 | 芍药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杨时泰·清(公元1644-1911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芍药·《本草述钩元》·杨时泰 |
更多 | 《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著 |
入药宜白花单瓣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亦随花之赤白。近用赤芍。多于白芍中寻取。白味有酸。赤味有苦。此其分辨处。今市肆一种赤芍。不知为何物草根。疡科儿医多用之。为害殊甚。别赤白法。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
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
根味酸苦平。气微寒。可升可降。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白补而赤泻。
白收而赤散。大都白者制肝补脾。陡健脾经。赤者调胃行肝。大利肝经。(成无己)芍药时值闭藏。便行甲坼。一脉生阳。透机极早。世但称其酸敛降火。而不知主治邪气入腹闭拒成痛。力能从中开发。逐邪内出。至涤除血痹。入破坚积疝瘕。更利小便。何一非收而行之之效哉。(之颐)〔论〕白芍味酸。本为肝剂。而于脾最切者。以脾之主在肝也。既为脾之主。则即为肺之用。子母相生。肝又以肺为主也。但白者由肝而效肺之用。主气主收。赤者由肝而效心之用。主血主散。总皆不离乎脾也。
白芍主治酸寒收阴。酸苦泄肝。安脾肺。收胃气。(利胃气不通)理中气。敛逆气。
和血脉。固腠理。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治风退热除烦。止下痢腹痛后重。(凡泄病久而亡阴。投他寒剂则益剧。惟以白芍收阴气而除虚热。则自奏效。)及血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东垣)能去土中之木。引他药入脾阴而助生化之气。得甘草则甲己相合。而木从土化。所谓去土中之木也。泻脾补肝。故能陡健脾经。收脾经之阴气。阴气既收则火退。故又泻脾火。(白芍何以专泻脾火。盖收阴即所以召阳。阳归阴中。而邪火自散。脾补气。同当归补血。同甘草止腹痛。(凡痛而急缩。甚或两足不能伸。乃木侮土也。虚痛本属脾。脾虚则肝乘之。白芍泻肝邪。更专补中焦脾气。是以取效。)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濒湖)佐柴胡丹皮山栀。则泻火而除热燥。佐生姜肉桂干姜。
则温经而散寒湿。恶寒腹痛。则加桂。恶热腹痛。则加芩。酒炒为君。佐以炙甘草。为健脾最胜之剂。能治血虚腹痛。同黄连滑石升麻人参甘草莲肉扁豆红曲干葛。治滞下如神。同四君肉蔻橘皮车前子。治脾虚泄泻。酒炒白芍二两。炙甘草二钱。莲子去心五十粒。水煎。治痘疮有热作泻。热甚。加酒炒黄连一钱。君白芷炙甘草。治痘疮血虚发痒。同荆芥防风生地黄炙草。治肠风下血。同当归地黄牛膝炒黑干姜续断麦冬五味。治产后血虚发热。同黄防风。治表虚伤风自汗。有以芍甘二味治消渴九年久病。服七日顿愈者。此中消也。芍甘补脾阴。和胃阳。洵能治之。衄血咯血。白芍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汲水服一钱匕。
血止为限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经水不止。白芍香附熟艾各一钱半。水煎服之。赤白带下久不瘥。白芍三两。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
〔论〕白芍酸苦微寒。固当属阴。第在阴极之时而生。(芽生十月)阳升之会而长。是阴中有土。故又气平而入脾也。(东垣言中焦用白芍则脾中生阳即此意)人身脾与肾肝。同居于下。
以奉地气。犹胃与心肺。同居于上。以布天气。白芍所禀。正合于肾之阴。肝之阴中阳。以归于脾。而络于胃。夫脾不得肾肝之阴气。则胃无所本。以致于心肺。经所谓至阴虚天气绝是也。惟阴致之阳。胃故能纳。阳合于阴。脾故能化。能纳能化。乃得致水谷精微之气。上合膻中空气以注于肺。而后心肺胃布其天气以下济焉。所以脾胃为中气也。其能理中气。又云安肺者。以天气为病。(六淫七情皆有)阳易伤。阴阳盛。则阴即为之耗。阴耗则阳亦无所依。白芍本阴气而收脾之阴。即能收胃之阳。故胃阳亢而肺阴不降者。此味收阴和阳。上接乎肺燥。即所云敛逆气。并治善噫及肺急胀逆喘咳。皆不外是。)至若本肾肝之用以致于脾。而又曰泄肝。于义何居。盖肝为阴中之少阳。阴虚而阳实。故肝邪盛。本肾肝之阴以致于脾者。
还以以安脾。所谓损其肝者。缓其中。)脾肺俱安。则中气理。(所以疗皮虚中满及心下痞)中气理则血脉和。而肝虚可足矣。(经曰。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靖。经气不为使。即此反而绎之。则脾肺安。中气理。而经气固为使矣。)总之。脾阴足而万邪息。此味独主收脾阴气。
遂积疝瘕)除(血脾)散(恶血)逐(贼血)通(顺血脉)消(痈肿)之治。(治脏腑壅气)其义似与酸收相机以阐其功。而非谓其入机。盖欲达未达之气化。阴有余地而为阳守。而阳还有节制以为阴用。是其出于地中者。即伸而得屈。故其际于天上者。由屈而得伸。使阴中之阳暴出于阴。则阳中之阴易离于阳。阴阳不相依而气化病。渐至相离而气化危矣。试参洁古固腠理一语。
不可悟阳之充于极表者。阴亦不得相离乎。然则本经别录甄权所云。乃其功之所及。而洁古所云收阴气泻肝。收胃气安脾肺。正其体之所存。兼以用之所行也。抑又谓气虚寒者。禁用芍。是说信否。曰。阴能育乎阳。而阳郁者以升。阳为主。此味在所当忌。若阴不能育乎阳而阳亢者。则以收阴为主。此味正所急需。但气虚者多由耗散其阴中之阳。(是以着痹用黄多以白芍佐之)补阳而投此。以为阳之主。谁曰不宜。
寇氏云。气虚寒者避之。古人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修治〕冬月必以酒炒。下痢腹痛必炒用。惟后重者不炒。产后欲用。亦须以酒炒之。
(丹之湿。而化以命门真阳之气也。是亦为胜湿之剂。
赤芍主治通顺血脉。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通月经。去肠胃湿热。利膀胱大小行内停之湿。(希周)同橘皮藿香木瓜甘草。治中恶腹痛。同芎归生地红花白芷荆芥。治破伤风发热疼痛。同归地牛膝延胡山楂泽兰红花五灵脂。治初产恶露不下腹痛。冬月加肉桂。
同银花白芷穿山甲紫地丁夏枯草生甘草茜草。消一切痈肿。同归地延胡香附青皮。治经阻。
腹痛加五灵脂蒲黄。能散恶血。逐败血。
〔总论〕芍根赤白。随花之色。同禀天地之阴。同兼甲木之气。同致之于脾。但其色赤者之统于金也)金主收敛。故专入气分以收之。要皆肝以为体。脾以为用。白者由木媾金而有酸。
因血之用。赤者由血分而致气之用。是皆不外脾也。凡病阴虚而阳亢者。则投白芍。取其收阴和阳以补之。阴实而阳郁者。则投赤芍。取其升阴导阳以散之尔。
缪氏云。赤芍能破血。凡病属血虚。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修治〕各以竹刀刮去皮并头。锉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二芍同)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