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岩扫把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岩扫把 |
拉丁名 | Yán Sǎo Bǎ |
英文名 | |
别名 | 水香草、连钱草)、倒地掐、龙眼草 |
界 | 动物界/植物界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林中、溪边、路旁石缝中及阴湿岩石上。分布辽宁、山东、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浙江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贵州草药》 |
更多 | 为毛茛科植物盾叶唐松草的全草或根。 |
《中药大辞典》:岩扫把
拼音注音
Yán Sǎo Bǎ
别名
水香草、连钱草《广西药植名录》),倒地掐(《药学学报》11:748.1965),龙眼草(《贵州草药》)。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盾叶唐松草的全草或根。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中、溪边、路旁石缝中及阴湿岩石上。分布辽宁、山东、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浙江等地。
原形态
盾叶唐松草,又名:宜昌唐松草。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茎短,须根细长,末端有时呈纺锤形或长圆形的块根。茎纤细,光滑无毛。基生叶为1~3回三出复叶,具长柄,基部具褐色膜质托叶;茎生叶通常具3小叶,无托叶;小叶盾形,外形为广三角状卵形、圆形或卵状圆形,长2~4厘米,宽1.5~4厘米,边缘具波状齿或钝圆粗齿,基部圆形,两面均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少;小花柄长0.5~1厘米;花白色,直径0.7~1厘米;萼片4,卵形:无花瓣;雄蕊多数,长约6毫米,花丝上部倒披针形,下部丝形,长约6毫米;雌蕊5~12枚。瘦果扁纺锤形,长4~5毫米,黄褐色。具纵纹8条,无花柱,柱头斜生;果柄长约2.5毫米。花期6月。
化学成分
含小檗碱。
性味
《贵州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解毒。治小儿惊风抽搐,鹅口疮,丹毒游风。
①《中国药植志》:"全草:散寒除风,去目雾,消浮肿。治耳聋,身发黄。亦作健胃驱蛔药。"
②根:治跌打损伤。(《药学学报》(12):748,1965)
③《贵州草药》:"根:靖热解毒,驱风,解痉。"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5~6分;或煎汤。外用:煎水洗患处。
复方
①治小儿抽侧背(角弓反张):岩扫把研末,每次五至六分,开水冲服。
②治小儿白口疮:岩扫把煨水,洗口腔。
③治风丹:岩扫把煨水,洗患处。(选方出《贵州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